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晖:在蓝海种出一片“海底森林”

   2021-12-07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59
核心提示:因为一次阴差阳错的际遇,1996年,黄晖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硕士毕业后,成为我国珊瑚研究领域的奠基人邹

因为一次阴差阳错的际遇,1996年,黄晖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硕士毕业后,成为我国珊瑚研究领域的奠基人邹仁林的“关门弟子”,开始与珊瑚打交道。

之后的20余年,这位从江西走出来的女科学家,怀揣纯粹的科研理想,带领科研团队在蓝海之下种出一片“海底森林”,多次填补相关领域的学术空白,在珊瑚礁生态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晖。记者 沙晓峰 摄

热爱自然 走上珊瑚研究道路

1996年,黄晖即将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硕士毕业,却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一天,我在研究所院子里闲逛,遇到了研究所工会主席,她拉着我去参加工会活动,一来二去聊到我还没找到工作,她说老所长邹仁林老先生的一个学生出国后不愿意回来,问我有没有想法。”黄晖说。

邹仁林,我国珊瑚研究领域的奠基人。经过一番了解,发现两人均是对海洋生态保护热爱的人,于是邹仁林非常高兴地接收了黄晖。成为邹仁林学生的那几年,为以后黄晖进行珊瑚研究提供了大量知识储备。

1998年,黄晖借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半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海洋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他们潜心海洋科研的专注治学态度深深地触动了她,让她下定决心攻读博士学位,专门学习珊瑚礁生态研究。

1999年,黄晖考上中山大学博士。读完博士后,黄晖选择从邹仁林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珊瑚研究学者。“我向往自由,喜欢跟大自然打交道,喜欢在野外工作,研究珊瑚与我而言,再合适不过了。”黄晖说。

黄晖在工作中。记者 沙晓峰 摄

克服困难 足迹遍布我国南海沿岸

“现在闭上眼睛,我都能想起那一幕,水是透明的,珊瑚几乎是100%的覆盖率,密密麻麻。”黄晖至今记得第一次潜入海底的场景,那种五彩斑斓的海底“热带雨林”让她一直念念不忘。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珊瑚礁状况堪忧。开展珊瑚礁研究的第一道关卡是要摸清我国珊瑚礁的生态状况、退化程度等基本情况。2005年,黄晖独立带队的第一个课题就是进行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调查,足迹遍布我国南海沿岸等地,掌握了我国珊瑚礁的分布现状与变化趋势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深入开展珊瑚生物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潜水并不是个轻松活,要背着四五十斤重的设备,通常一待就是1—2个小时,赶科研任务的时候一天下潜4次。在海底如果不小心碰到海胆被扎到,手会发炎肿胀,钻心地疼。冬天潜水更受罪,出水的时候冷到“刺骨”,全身都会发抖,加上长时间负重在海底作业的劳累,身体会透支。

在水下,黄晖和团队成员是性命相依的。每次潜水,小艇跟人不能分开。一名队员要在艇上观察和呼应,以免发生危险。团队成员在水下严格实行潜伴制度,2个人一组,互相照应。“但实际上,有时候你在水下作业过于精力集中,就会忘了同伴在哪里。”黄晖笑着说。

黄晖在工作中。记者 沙晓峰 摄

开展修复 计划开展更多宣讲培训

结合多年一线调研的成果,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对我国珊瑚礁的影响及其响应模式,黄晖及团队提出了我国沿海及海南岛沿岸珊瑚覆盖率在近30年下降了80%以上和我国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的结论,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黄晖也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NS环境变化专项模范集体个人奖章”“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等10余项荣誉。

2007年,黄晖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教授。201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站长。这些年来,黄晖带领的团队深耕三亚,培育珊瑚断枝达30000株以上,底播移植珊瑚40000株以上,修复面积达20000平方米。

在黄晖心里,三亚是她倾注感情最多的地方。“我从硕士毕业就到三亚采样,每年基本上都会来,时间或长或短,都是在三亚研究站工作。”未来,她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能在三亚实实在在地修复出几块非常好的珊瑚礁。

珊瑚修复工作紧锣密鼓的同时,最近,黄晖还专门抽时间,走进社区为居民授课,讲授中国造礁石珊瑚资源与珊瑚保护状况。黄晖说,接下来,她和团队计划继续做一些免费的宣讲、培训,进社区、进渔村、进校园,地点包括三亚和广州。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