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经济开发区是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也是2019年全省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试点改革以来,即墨经济开发区坚持在改革中谋发展、求突破,推动经济开发区回归本业、重塑优势,发展活力得到全面提升。202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1亿元,是改革前的1.5倍;外贸进出口3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89亿美元,分别增长21%、14%。在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中,位居全省160家省级以上开发区第5位、132家省级功能区第1位,实现了改革先人一步,发展快人一拍,领先走在全省经济开发区前列。
一、刀刃向内、自我革新,通过瘦身强体激发活力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对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进行系统性重塑,实现瘦身强体、轻装上阵。精简机构、优化人员。将内设机构由9个合并为5个,按照“全体起立、重新上岗”的原则,选拔配备1正4副领导班子和32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2岁,人员数量较改革前减少80%,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水平全面优化提升。剥离职能、强化主业。重点实施“两剥离、一加强”,剥离开发区所有社会管理职能和开发运营职能,加强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经济管理职能。放活薪酬、突出实绩。探索建立市场化薪酬制度,由开发区自主确定薪酬管理办法。创新考核奖惩和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实时积分考核、中期调度考核、年终绩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将岗位职责和工作事项按贡献度赋分计薪,实施全过程、全透明实时排名,由“按级别定薪”变为“按贡献付薪”,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体制弊端,实现了由“死工资”向“活薪酬”的转变,进一步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
二、聚焦主业、精准发力,通过产业聚集引领发展打造产业发展新载体。将管辖范围调整为60平方公里,形成了1个核心区、6个产业园“一区六园”的功能布局。核心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信息技术、音乐文化等产业,拓展区6个产业园重点发展汽车制造、智能制造装备、海洋装备等产业。目前,“一区六园”已聚集重点产业项目3000余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400家,构建起链群化重点产业5个。创新共同体招商新模式。发挥管委会主导作用,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形成招商聚合效应,瞄准重点产业精准招商,推动项目引进提质增效。今年新引进重点项目148个,总投资600余亿元。通过改革,打造了产业联盟招商共同体、专业机构招商共同体、资本招商共同体、镇街联动招商共同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打造数字赋能新优势。充分发挥数字化在产业发展中的“点石成金”作用,组建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联盟,打造工业互联网融合共赢体,吸纳腾讯、华为、海尔卡奥斯等150余家优秀服务商助力工业企业发展;建成具有7大功能的全国首家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平台,339家企业完成工业互联网改造,134家企业进入全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库。
三、市场运作、专业运营,通过“双轮驱动”提升发展动能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方向,创建“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成立区级国企平台——山东和晟投资有限公司,参与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投资发展、资本运营、招商引资等工作,与管委会一体推进“投建运维”综合开发,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目前,平台公司已累计承担近百亿元的重点项目投资建设任务。依托平台公司发起设立了规模2亿元的经济开发区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连同区政府引导基金出资设立的规模26.75亿元的7支产业子基金,汇聚财政资金、国企资金、社会资金三方合力,精准靶向服务重点产业项目。
四、产城一体、融合发展,通过品质提升打造宜居新城聚焦打造城市新中心的发展定位,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更新一体联动,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建设商务发达、人才集聚、生态宜居、智慧时尚的城市发展新中心。今年以来,在核心区重点瞄准教育、交通、商业、文化四个板块聚力攻坚,先后规划建设5所高端学校、幼儿园,总数达到12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构建“七纵九横”道路网络,开通直达青岛主城区的公交专线,形成便捷通畅的交通体系;规划建设乐动尚街、和达上城商街等多条特色商业街区,引入中粮大悦城、满合广场、邻里中心等新型商业综合体,满足居民多样化休闲购物需求;新建王邦直音乐文化公园,提升龙泉湖公园、盟旺山公园、莲花山公园品质,打造现代化“公园城市”;依托博兰斯勒大剧院、青岛乐都音乐谷等载体,打造国内最大的O2O音乐文化体验平台,组织承办各类文娱活动40余场,累计吸引10万余人次齐聚即墨。
五、需求上岸、改革下海,通过机制创新打造服务新栈桥创新工作联动机制。建立“开发区吹哨、属地单位报到”“开发区下单、属地单位接单”制度,协同解决经济开发区项目推进、土地征迁等重点问题,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工作合力。创新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一个产业配置一个工作专班、一个项目建立一个联系人,从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创新审批服务机制。全面梳理功能区改革后的赋权事项,在核心区确定33项赋权事项清单,实行全程跟进,点对点服务,实现“办事不出开发区”。依托规划建设服务平台,一次性告知企业应提供的材料和时限,实行容缺预审;设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通过“一口受理”“帮办代办”,保障重点项目快速落地。创新财税和土地管理机制。管委会执行独立部门预算,保障开发区充足财税收入。推行新批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推进存量用地盘活利用和二次开发,创建“园中园”“企业园”“国企园”“专业园”等产业园区,以“零增地”开辟“新空间”,保障新引进项目顺利落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