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忻州经济开发区抢抓机遇、奋力赶超,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项目落地难点、破解体制不顺畅堵点、聚焦创业活力不够痛点,在全市率先启动以强招商、激活力、聚合力、优服务为组合拳的深化改革,并取得积极成效。
立足强招商,优化部门机构设置。坚持大部制、扁平化、市场化原则,精简综合事务部门,加强业务职能部门,突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对管委会相关机构及职能进行了有效整合。整合后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总机构数为16个,其中内设机构8个、事业单位8个,较整合前减少4个。改革后管委会业务职能部门达到14个,占总机构数的87.5%。同时,结合全市八大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和开发区产业规划,构建了“招商投资促进部+第一招商服务中心+第二招商服务中心+第三招商服务中心+招才引智服务中心(创业创新服务中心)”的“1+4”精准招商新格局。
突出激活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全员岗位聘用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绩取酬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竞争择优、导向鲜明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忻州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配套制定了《职员岗位聘用办法(试行)》《职员岗位绩效工资办法(试行)》《绩效考核办法(试行)》《不满一个聘期副科级及以上干部聘用管理办法(试行)》《冗余人员分流安置暂行办法(试行)》等实操文件,并全面探索推行编内任职与岗位聘职相分离、档案工资与业绩性绩效工资相分离、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合同聘用管理相分离的“双轨运行”管理模式。按照相关改革职员双向选聘实施方案,通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民意测验、综合研判、酝酿讨论、会议决定等程序分级分类完成了8个内设机构、8个事业单位,16名正职、24名副职和全体职员的双向选聘工作,特别是通过重新选聘极大地优化了干部队伍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以“70后”“80后”为主体、“60后”“90后”为两翼的橄榄型干部队伍结构初具雏形。加强干部管理和考核,建立工作日志和绩效督查制度,真正实现了人人头上有压力、个个肩上有担子,立足岗位、争作贡献成为全区干部的常态。
围绕聚合力,理顺园区体制机制。印发实施了《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完善忻州经济开发区“一区七园”管理体制方案》,方案明确了坚持一个平台、统一管理,权责匹配、职责明晰,存量归原、增量分成,园区共建、协同发展,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方案理顺了项目立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土地报批、规划、环评等具体工作;方案确定了土地收益和税费收入分配机制,做到了存量机制不变,增量依贡献合理分配;方案实现了统计信息共享,为双方融合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通过理顺“一区七园”体制机制真正实现了发展同力、成果共享,充分激发了双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着力优环境,打通项目服务最后一公里。创新管理模式,全力引进双创载体专业化运营团队,大力引进专业化招商机构,广泛引进专业化公共服务团队,在与中关村E谷漫游世纪公司成功合作运营大学生创业园基础上,今年又引进浙江澜蓝汇有限公司运营智创城,与此同时还引进上海芯谋市场信息咨询、云中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中介,为项目建设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专业化服务;强化要素集成,加大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代建厂房,重点深化落实“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打通项目服务最后一公里。区内完成环评、能评、勘探、水土保持等政府统一服务事项7项,面积28.3万亩,完成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全市第一,今年完成承诺试点项目30个,占到受理备案项目的100%,办结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今年3月份,开发区创新推出“地证同交”改革,助力新松机器人产业发展(忻州)有限公司在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20日内,同时拿到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交地确认书”和“不动产登记证书”,办理时间缩短70多天,跑出了开发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