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雷达观测到府前大街与莒州路路口附近能见度持续变差,根据粒子的不规则形状怀疑是沙尘粒子,高度在2千米处聚积,预计可能造成轻度污染,请执法的同事去上风向现场排查一下吧。”近日,东营市生态环境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工作人员根据激光雷达监测显示,对当天大气颗粒物数值较高的区域进行精准核查部署,第一时间发现污染区域,掌握污染处置情况。
这种能精准捕捉污染、及时反馈信息的系统,正是开发区科学治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根本方针,不断加强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利用多种环境监管“黑科技”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精准锁定污染源,对症下药,将生态环境污染防控网织密、织牢。
对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好生态永远是一张金名片。
开发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水、林、田、湖、草、湿地、海岸线、滩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宜林则林。今年,全区共承担湿地城市建设重点项目28个(含子项56个),估算总投资28.03亿元,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优化湿地空间格局。立足水气土污染防治,持续推进生态环保和“四减四增”工作,共实施“四减四增”重点项目13项,谋划实施了66项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坚持精准化治气、系统化治水、综合化治土、规范化治废、智慧化管控、常态化监管。截至11月底,全区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4.05,同比改善10.4%,优良天数221天,优良率69.5%,同比去年改善1.6%。
“要推动绿色发展,就要通过环境治理,腾出生态环境容量,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东营市生态环境局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局长罗红波表示,要着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之以恒推进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共赢。
近年来,开发区关停拆除企业15家,8家化工企业搬迁入园;累计处置18家僵尸企业资产,腾退土地3969亩、厂房103万平方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让传统产业“褪黑着绿”。
与之对应,一批批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一项项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在这里落地生根,相继带动稀土、陶瓷、高性能纤维等产业“串珠成链”;波鸿轨交第一片毛坯轮成功下线,高铁车轮国产化的愿景即将变为现实;功能陶瓷材料产业链成功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大河入海处,动能正澎湃。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优质生态“磁场”下,越来越多头部企业在这里扎根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上下游带动效应,有力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目前,全区实施了总投资848亿元的重点在建产业项目141个,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3.7%、56.9%,省级以上规范化科研机构发展到71家,其中国家级8家,1-10月份全区数字经济总量突破76亿元,增长71%。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