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代姣 赵博轩
12月13日,以赵治海“张杂谷”科研团队先进事迹为原型的电影《谷魂》省直部门首次点映仪式在河北省科技厅举行。点映仪式现场,记者对赵治海进行了专访。
初见赵治海,他的肤色偏黑,是长期在试验田间忙碌工作留下的印记,性格温和内敛,但一提到杂交谷子,他的眼中闪着光,口中的话也变得滔滔不绝。
赵治海接受长城新媒体记者采访。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赵博轩 摄
赵治海是河北省杂交谷子工程技术中心主任,40年来,他带领杂交谷子研究团队,坚持自主创新,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旱、节水的“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品种,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谷子亩产从200-300公斤提高到400-600公斤,并创造了亩产811.9公斤的世界谷子高产纪录。
“初识赵治海老师时,有一次我们想利用午饭之后的时间和他谈谈剧本,原本担心打扰他休息,没想到找到他时,他早就蹲在试验田里观察他的杂交谷子了。”赵治海对于杂交谷子研究的痴迷,深深印在影片导演黄山的脑海里。
谷穗低垂的“张杂谷”。
“我国有很多干旱土壤,谷子耐旱好养活,高产有营养,浑身都是宝。”赵治海认为,发展杂交谷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节约灌溉用水,保护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杂交谷子如果产量能上来,就能够为中国北方粮食增产起到重要作用,它就能够像杂交水稻、杂交玉米一样成为我们北方地区的主粮。”
但最初,谷子杂交技术存在众多难题,当时,全国范围内30多家单位进行杂交谷子研究,重重困难下,多数放弃了这项研究。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杂交谷子多年不出成果,选择了放弃。如果我们也不干,这个领域的科研很可能被人们认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越是没人做,越需要我们去做。”赵治海说:“做科研不是意味着你上台领奖、去带红花,更多时候,是默默无闻地工作。而越是这种时候,你越要顶住、要坚持住,想尽一切办法,把杂交谷子培育成功。”
但科研总无法避免失败的风险,如何面对?
“我们也知道这个很难,研究不成功,那么你可能二十年、三十年的心血就都白费了。但科研难题能不能攻破,这个不是我们所想的。我们想的是一定要攻,必须攻破,如果攻不破,那是我们的努力还不够。我们要坚持,总有一天,难题会被攻破,如果我不能实现,还有我科研团队的同事们继续为之努力。”
赵治海站在谷穗当中。
而为了攻破科研难题,赵治海和科研团队付出了非比寻常的努力——“我们从来没有过春节、五一、十一的概念,觉得这些节日对我们来说有点‘奢侈’。我们从来没考虑星期六、星期日,今天要做什么科研就必须去做,而且必须争分夺秒地去做,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坚持创新40年,赵治海带领杂交谷子研究团队终于成功培育出“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品种。
“我们的杂交谷子已经达到了亩产811.9公斤,旱地产量也非常高,在乡村振兴、科技扶贫中发挥了它的作用。但我希望它还要继续发挥它的潜力,未来能够达到亩产1000公斤,甚至突破1000公斤。对于杂交谷子的亩产量,我心里没有设上限。”
赵治海的微信头像,是他很喜欢的一张照片,他抱着成熟饱满的谷穗站在谷子地里,欣慰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始终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根据农民的需求和发展需要不断改进,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土地,要俯下身子做科研,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采访最后,赵治海说:“我有一个心愿,希望我们能给予谷子等原产中国的粮食作物更多关注,支持在干旱地区推广杂交谷子种植。这不但是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应对水资源短缺难题,更因为谷子主要种植区域在中国,最多的种质资源在中国,产量最高的品种在中国。中国的育种科技在飞速发展,更多关注与投入会让中国谷子的增产‘芯片’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