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首创之举!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山东省创新创业共同体特别报道(一)

   2021-12-31 大众网·海报新闻
86
核心提示:新科技,新机遇,新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科技居于经济发展“核心地位”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快融入国家战

新科技,新机遇,新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科技居于经济发展“核心地位”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快融入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强省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全国性区域创新高地?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特殊时期,如何创新突破,唯旗是夺,全力打造齐鲁样板、山东模式?

山东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开展“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工作,今年9月开始,开展创新创业共同体验活动,探索实施“揭榜挂帅”、“产业信任+科技增信”等新机制新模式,在更广领域集聚创新资源,推进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产业集群起势腾飞,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了初具山东特色的科金产创新发展之路。

“创新创业·共同体验”系列报道,深度聚焦山东省加快科技创新的举措办法,紧紧围绕全省31个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发展成效,采用短视频、访谈、Vlog、图解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山东大力整合创新资源、凝聚产业创新力量、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生动实践。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它关乎我国高质量发展全局,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国家安全,关乎民族未来。作为科技大省,山东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山东正处在由转型发展向创新发展加速迈进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山东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牵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以更大力度激发出科技创新的活力。

奋勇争先,走在前列。近年来,山东牢记嘱托,坚定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实现科教强省建设新突破,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等一系列举措办法,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推行培育“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首创之举

科技创新,首先要敢为人先。

2019年3月,山东在全国率先探索创新出台《关于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培育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成为全国首创之举。

《实施意见》提出,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示范样板,培育30个以上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同时带动各地建设一批不同主体、不同模式、不同路径、不同方向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形成“1+30+N”的创新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更加显著。

《实施意见》的出台,是基于对山东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深刻认识。此时山东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要素活力不足、创新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亟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一批要素集聚、各具特色的融合创新平台,带动全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加速聚合、融合发展,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

简单来说,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就是要让科技与产业充分融合,利用市场的无形之手,更加高效、有力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高端化,加快形成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经济反哺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搭好了顶层设计,下一步就是全力推进。很快,山东省政府决定,先期启动建设激光装备、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聚合物新材料、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5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通过打造样板标杆,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努力营造“1”要核心引领、“30”要顶天立地、“N”要铺天盖地的创新创业生态。

建设初期,很多人不认识、不理解共同体的机制和模式,习惯把它当做实施一个项目,没有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要求全链条规划设计,没有把众多创新要素有效聚集和深度融合,产业链领导者作用不明显。

通过边探索、边整改、边提升,从2019年的首批5家,到2020年的22家,如今,“十四五”开局之年,山东已建设31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共同体解决了单个市场主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单个企业不去做,做了不划算。由山东博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山东省生物诊断分析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聚合知名医院研发平台和企业研发经验,改进国产荧光定量PCR仪器性能,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荧光定量PCR仪样机,有助于国产医学检测仪器打入分子诊断市场的高端领域。

截至目前,双创共同体研发经费投入已超过104亿元,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371个,组织团队研发力量近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及应用成果约700项,引进重大创新平台数量94个,带动产业增加值超过513亿元。

面向海内外开展“揭榜挂帅”活动

科技创新,重心是为了破题。

科技创新发展到一定程度,小范围的资源整合已经满足不了创新的需求。共同体经过两年的发展也逐渐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整合创新要素和资源。

为充分发挥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对产业的拉动作用,聚力国内外资源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急需,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山东再出新招。今年7月,山东成立创新创业共同体联盟和联盟基金,紧接着9月,面向海内外开展“揭榜挂帅”活动。

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上。“揭榜挂帅”制的实施与推行,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对建立一个更开放的创新体系、优化科研经费的管理方式、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具有重要意义。

活动立足“山东所无,省外所有”,面向海内外“发榜”,旨在解决制约山东产业发展的“卡点”“难点”技术,促进国内外企业与共同体需求精准对接。活动启动以后,共征集企业(团队)项目835个,其中国内745个,山东省外项目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等8个省市;海外90个,来自美国、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经认定,共筛选出562个项目进入技术评审环节;经评审,遴选出349个项目进入科技平台增信环节;通过洽谈,金融机构与7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成无担保无质押融资意向。

在这个过程中,山东省科技厅突出科技增信平台和项目评估模型的建设,通过建立“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的五元评价模型和体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画像,锁定企业信用,替代质押物,加上产业认定、技术评审实现了“三保险”,既给金融机构提供了信用融资依据、吃了“定心丸”,也为科小发展提供数据分析,能够对症“开药方”。

截至目前,山东已有52个项目成功揭榜,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成无担保无质押融资意向14.938亿元。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满足产业技术急需的同时,有效破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全国性问题,实现了无担保无质押融资,探索了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新模式。

通过活动,800多家省内外企业项目与共同体洽谈,560多家进入共同体或达成深度合作,有力的提升了创新创业共同体的产业拉动能力,实现了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功能拓展、自我更新、自我提升。

数据充分说明,山东开展的共同体“揭榜挂帅”,是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协同联合、多方共赢的创新举措,是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

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政策红利

科技创新,关键是为我所用,目的是造福人类。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山东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企业孵化、高企培育、企业上市、产业拉动等方面成效初显,较好解决了创新与市场需求不对接、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打通、科技资源配置重复分散、整体创新效能不高等突出问题,“链长”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凸显。

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政策红利转化为产业发展红利。在山东,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有效打通了成果转化通道;高技术企业加速培育,有效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高端人才团队加速集聚,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高端创新平台加速培育,推动了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截至目前,共同体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82个,在孵科技企业268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15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75个,培育上市企业20个。

在共同体的支持下,作为山东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的牵头单位,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结盟”威高集团成立新公司迈途,聚焦“骨科生物涂层产品长期依赖进口”这一难题,助力破解“卡脖子”难题进程开启“2倍速”。今年3月,迈途同欧洲一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为其提供生产设备,明年1月可试生产,预计第一年实现销售额1000万元左右。通过“揭榜挂帅”活动,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提报的“卡脖子”技术中,急需类技术中的“铝活塞顶面绝热涂层”和4项赤泥处理相关技术需求获得了企业和项目团队揭榜,尤其是赤泥处理相关技术需求有10多个企业踊跃揭榜。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进入新发展阶段,踏上新征程,山东将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重点抓好“四个一批”——攻克一批创新技术、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壮大一批创新企业、引育一批创新人才,努力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山东科技智慧与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