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安徽日报】对标聚力强动能 合作共赢拓空间

   2021-11-05 安徽日报1版
49
核心提示:风起云天,潮涌东方。长三角,这片仅占全国4%的土地,承载了全国约11.7%的人口,产出了全国超过20%的GDP。3

风起云天,潮涌东方。长三角,这片仅占全国4%的土地,承载了全国约11.7%的人口,产出了全国超过20%的GDP。

3年前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好邻居”到“好队友”,携手更加紧密,合作不断升温,一系列新布局落子如飞,一连串新变革揭开大幕,3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取得丰硕的合作成果,交出一份一体化发展的亮丽新答卷。

从“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安徽正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积极保持着“上进生”的昂扬姿态。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按照“1+5+N”工作格局,打造一个集聚区,建设五个区块链接,实施N项重点工程建设,在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彰显“安徽作为”、贡献“安徽力量”。

经济更活跃,“一极三区一高地”建设硕果累累

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一极三区一高地”,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长三角的战略定位。

11月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长三角已呈现明显的强劲活跃增长特征,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基本形成,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初步建立。

经济活跃,动能强劲。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的24.1%提高到今年前三季度的24.5%;2020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达244713.18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4%;今年前三季度,三省一市的GDP增速均高于9.8%的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长三角地区对全国经济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对全国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长三角地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统筹布局融合发展,基本建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我省深入推进上海张江和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共建长三角地区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深化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联合攻关,高水平建设G60科创走廊,牵头抓好一批产业联盟建设,协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四手联弹”,区域一体化发展当起“全国示范”。三年来,长三角种好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推出两批八大类73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

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在重点领域,一批高显示度标志性工程建成,政策协同、要素市场、多层次多领域合作等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探索完善。从项目协同的“1.0”走向一体化制度创新的“2.0”,为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当了样板、成了示范。

连接更紧密,与沪苏浙合作共建成果不断

推进五个“区块链接”建设,实施N个重点工程链接,是我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抓手,通过“块”“点”上的链接,可全方位加强城与城、区与区、产业与产业、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密切联系,实现安徽与沪苏浙的等高对接。

“一地六县”合作区加快推进。今年以来,定埠港二期、沪皖大道、广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54个省重大项目先行启动建设,总投资约188亿元。

在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上,我省在长三角率先出台“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支持政策,宁滁、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揭牌成立。

围绕对口合作,全省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特别政策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创建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14个市与沪苏浙17个城市签订26个战略合作协议,22个城区与沪苏浙20个城区开展对口合作。

深化“双招双引”,“资本链接”更紧密。今年,我省启动了实施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全面提升政府和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今年前三季度,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398个,实际到位资金6745.3亿元,同比增长25.7%。

推进环境共治,“生态链接”更牢固。完成了新安江流域第三轮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持续100%,与浙江省共同编制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方案。

群众共享红利,“服务链接”更温馨。长三角职工医保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通道开通,实现长三角41个城市和7851家医疗机构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两个全覆盖”;我省推进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网通办”,共同签署《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个人申请出具异地贷款缴存使用证明”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发展更均衡,欠发达地区动能持续增强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重点在安徽。人口多、底子薄的皖北地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短板。

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国家战略机遇,按照把发展落差变成发展空间的要求,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为主抓手,加快打造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的增长极。

产业,是欠发达地区“逆袭”的关键。我省一手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在皖北发展现代农业,建成53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一手推动机械装备、轻纺鞋帽、煤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蚌埠的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阜阳的现代医药、亳州的中药,淮北的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淮南的大数据、宿州的云计算……如今,皖北的新兴产业特色鲜明、初具规模。截至目前,皖北地区先后培育形成了7家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3%。

产业承接与合作,实现共建共赢。我省布局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平台,今年前三季度,集聚区在建的省外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153个,实际到位资金达到2666.5亿元,同比增长36.8%。

“全省各区域各领域都要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调。

区域联动协作,是下活协调发展一盘“大棋”的关键一招,这对于欠发达的皖北来说尤为如此。我省积极鼓励皖北地区城市组群发展,推动与中原城市群协调联动。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探索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机制,共同打造产城融合新城区;全面开展与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深化与皖江城市带新一轮南北合作共建。

携手合作持续升温,一体发展大步向前。下一步,我省将坚定不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发挥左右逢源、通江达海等优势,在深化区域合作中增强发展动能、拓展发展空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争当“上进生”“特长生”“优等生”,在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新征程中破浪前行。(记者 王弘毅)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