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福融新材料20万吨薄膜智慧产业园项目现场看到,虽然正值寒冬时节,但是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项目各项施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项目能这么顺利地开工,离不开滨海区优异的营商环境,20万吨薄膜智慧产业园项目是我们在山东建设的第一个项目,早开工建设、早投产达效的愿望非常迫切。”日前,福融新材料(山东)有限公司20万吨薄膜智慧产业园项目负责人颜磊告诉记者,11月19日,他们顺利拿到项目施工所需的十个证件,当天就开工建设。
据了解,一次为企业项目同时发放这么多张证件,在我市尚属首例。那么滨海是如何做到“十证齐发”?日前,记者来到滨海探索打造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的滨海经验。
1个月办好项目开工所需的全部证件
“1个月!”这是滨海区为福融新材料20万吨薄膜智慧产业园项目办好开工所需的全部证件的总时间。接到可以开工的通知,“不虚此行”是颜磊对投资滨海的整体感受。
“在了解到企业迫切的开工需求后,我们立即按照‘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模式积极与项目对接。”滨海区审批服务中心投资项目审批科科长陈守刚介绍说,他们协调相关部门从土地招拍挂到开工建设进行全方位辅导和帮办、代办,并瞄准“拿地”和“工程许可”两个企业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要素,实现“三个同步”,为企业“量身定制”方案。
拿地前,土地手续办理和工程建设审批咨询服务实现“同步启动”,多部门联动,提前介入,各帮代办服务部门全程跟踪服务。拿地中,工程“并联审批”贯穿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和施工许可三个阶段,在企业签订土地成交确认书后,给企业提供审批意见,指导企业提前将审批需要的材料准备齐全,等待审查。拿地后,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批准文件,各审批部门组织专人进行审批,企业提交相关材料和缴纳相关费用后,实现“十证”同步发放。
“‘十证齐发’不单单是量的累加,更需要区内部门通力合作以及对审批方式的改革和流程的优化。”陈守刚说,现在根据项目需求,他们已经可以达到十一证齐发。
将市政审批集成许可“多证合一”
纳入“十证齐发”行列
“我们通常说的拿地即开工,指的是项目园区内,比如厂房、办公楼等可以拿地开工,但涉及园区外围绿化带的移栽、拆除,还有公共设施的移动则需要另外审批才可动工。”据滨海区审批服务中心主任曹希明介绍,这次他们在全市创新将市政审批集成许可“多证合一”纳入“十证齐发”行列,最大程度满足企业便利化需求。
据悉,《市政审批集成许可证》证照是把市政管理审批类13个事项按照“一事多需可合并、材料相似可归类、数据共享可减免”的原则分为市政设施建设类、户外广告类、环卫服务类三大类。该项目是把涉及占用、挖掘城市道路,临时占用城市绿地,改变绿化规划、绿化用地的使用性质3个事项合并办理。市政审批集成许可“多证合一”的纳入大大提高了企业外围施工的自主权,为企业的后续项目建设扫清了障碍。
超前服务的理念是滨海区的服务特色。“我们把项目所需要的许可证全部提前审批完毕,可以让企业在后期的建设中更好地合理安排工序,避免后续工作中因为审批而影响施工进度。”曹希明对记者说。
“拿地即开工”走向常态化
“同年立项、同年拿地、同年开工。”这是滨海的审批速度,也是滨海的服务态度。
“我们公司今年6月份在滨海立项,期间滨海区对我们全程帮扶,让工期提前了近半年的时间,保障了项目能够在明年年底投产使用。”福融新材料(山东)有限公司外联部主管孙庆欣告诉记者,20万吨薄膜智慧产业园项目是福融新材料有限公司众多在建项目中审批速度的“标杆”。
如今,该模式在滨海已成常态化,企业只要有意,各相关部门就会主动上门办理。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滨海区可不仅仅有这“一招鲜”。12月1日,滨海区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了“网上申请、网上审批、限时办结、网上校验、系统共享”的全程电子化审批。同时,该区还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零材料、空手办;推出56项主题式服务事项,纳入省“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总门户网站动态管理;推进“跨域通办”,与京深粤沪苏鲁冀川等省市38个开发区互签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框架合作协议,成立“云牵手联盟”,与企业、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安、医保、市场监管等领域的省内191项、省外140项高频事项,均可异地“跨域”办理,实现高频事项异地“一次办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