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招远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外兼修驱动强化产业培育助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01-04 招远经济技术开发区
36
核心提示:近年来,开发区聚焦聚力园区改革发展,突出“差异化”“集群化”发展,持续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推动电子

近年来,开发区聚焦聚力园区改革发展,突出“差异化”“集群化”发展,持续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建链延链。全区形成了以中德新材料产业园、金宝电子材料产业园、金岭电子机械工业园三大园区为载体,贺利氏贵金属、金宝电子、招金励福等15家企业为产业集群,覆盖金丝、覆铜板、金银靶材等高端材料的产业体系。2020年,全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70亿元。

做足“基本功”

谋定而动夯实发展之基

园区承载着城市及区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每落一子都要用心斟酌。当前,过分追求“招大引强”,产业关联度弱、集而不群的园区发展发展路子已经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开发区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要素资源,重点布局精细化、特色化、差异化产业链条。

高水准开展产业调研。对区内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工业园区、龙头企业进行详细梳理、深入调研,厘清产业发展优势,找准产业互补“突破口”,摸清家底,掌握实情。同时,按照产业内细分领域,围绕PCB、连接器、线路板、封装企业,详细掌握企业上下游重点客户企业基本情况。

高标准规划产业布局。结合产业调研分析报告,理清全市电子产业特点及产业发展重点,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发展规划,做精做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布局,形成了以占地3000亩、总投资60 亿元的中德新材料产业园等为招引载体,以德国贺利氏、金宝电子等为“链长”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高层次抢抓产业机遇。充分利用中德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省级国际合作产业园、纳入烟台“四园两区”规划契机,进一步突出园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聚力打造园区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和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真正成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目前,园区已落地总投资32亿元的项目8个,产业拉动成效显著。

抓住“牛鼻子”

引留并重释放活力之源

视野有多宽、胸怀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开发区始终坚持服务质量优先、延链补链并重,进一步拓展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在处理好“招”与“留”的关系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一方面,打造“一核两极”最高规格招引体系。市级层面,建立由分管市级领导挂帅的“链长制”,推行“园长+链长”“两长合一”招商格局,详细列出产业上、中、下游配套企业清单,制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方案。开发区层面,成立电子信息产业研究组,定期收集电子信息产业信息,精准对接、上门走访,逐一筛选契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国内外领军企业,绘制产业链招商地图,确定招引方向。针对金宝电子材料产业园,突出抓好“补链式”招商,推进总投资26亿元的5G高频高速铜箔项目建设提速提效,深化与华为、浪潮、特斯拉等知名企业战略合作,加快金宝科创上市步伐,着力构建国内一流电子材料生产基地;针对中德新材料产业园,突出抓好“延链式”招商,抢抓总投资22亿元的电子终端产品智佳智能制造项目落地投产机遇,以深圳市有意外迁的电子信息类企业为招引目标,重点招引手机应用软件、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项目,着力培育人工智能终端产品产业集群,打造全市新的产业增长极。

另一方面,营造“一次办好”最高质量营商环境。秉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理念,在“拿地即开工”审批、“保姆式”代办基础上,服务更细、考虑更周、保障更优,最大限度让企业少跑路、让服务多多跑腿,精准精细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智佳智能制造项目仅用1天完成立项备案手续,1个多月落实全流程审批,2个多月实现部分生产线投入运行,半年时间完成从项目招引到投产运营全过程,实现到账外资2400万美元,成为全市引进的首个智能终端电子产品生产项目,创造了招远项目建设和外资到账的又一“加速度”。

筑好“引风巢”

“三大标准”建强平台之本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唯有加快园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基础水平与产业链承载能力,才能在新一轮要素争抢中增强综合竞争力,打造一片“投资热土”。

实行“标准供地”。联合自然资源等部门共同制定“标准地”挂牌标准,明确控制性指标,全速推进中德新材料产业园320亩“标准地”建设,确保新入区项目全部实行“标准地”供地,做到以“土地跟着项目走”推动资源配置最优化、园区效益最大化,目前,中德新材料产业园已成为全省首个通过专家评审的区域评估园区。

建设“标准厂房”。在中德新材料产业园启动总投资4亿元的东鑫智能制造一体化配套项目,开发建设80亩工业地产,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提供高标准平台,建立起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项目建成后可容纳至少5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入驻,承接中小微科创企业扩张转移。

出台“标准政策”。全面梳理整合园区现有扶持政策,形成从项目招引、项目建设到项目发展的企业生命“全周期”扶持标准,从土地配套、设施建设、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社会化招商等各个方面,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精准政策扶持。同时,在“涉企服务云平台”搭建“政策速递通道”,健全完善政策兑现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各类扶持政策高效运行、精准落地、释放红利,助推产业发展提速提质、提档增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