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丰富城市的发展逻辑:交通枢纽不再是决定性要素,人才枢纽成为核心动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0多所高校的优质人才资源,推动中关村成为北京高速发展的引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人才资源,成为合肥这座不靠边靠海城市异军突起的中坚力量。人才枢纽建设,也深刻改变了成都高新区。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已吸引聚集各类人才超过70万人,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90%以上,非户籍人才占比约49%,人才岗位供需指数达22.8,且逐年上升。在国内外设立引才工作站52个,吸引聚集国家级人才426人,省级人才547人、占全省32%,市级人才502人、占全市52%,各类人才创办科技企业累计超过5万家。成都高新区已成为中西部地区人才密度最高、人才吸引力最强、人才活力最优的区域之一。
发布“岷山行动”计划
筑造科技创新“高峰”
2021年6月15日,成都高新区举行“岷山行动”计划首批项目揭榜暨第二批需求榜单发布会,现场发布首批6个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项目,总计给予支持金额约4.5亿元。同日,成都高新区揭牌成立成都岷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并锚定5年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的目标持续发力。
岷山山脉位于四川省北部,绵延约500公里。2021年1月,成都高新区启动“岷山行动”计划,聚焦全区主导产业“卡脖子”技术和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发布需求榜单,吸引顶尖人才团队揭榜,到2025年,计划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聚集各类科技创新人才1万人以上。
成都岷山氢能及碳中和技术研究院等首批6个“揭榜挂帅”项目,已聚集包括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原主任郭际等产业专家和技术专家144人,首年度拟转化项目26个;其中中科院微电子所副总工程师万里兮领衔的微电子先进封测研究院,刚成立即获得中信聚信3000万元融资(估值2亿元)。第二批12个新型研发机构需求榜单正式发布,涉及宽带通讯网络、柔性电子、脑科学、合成生物学、数字孪生等多个新兴领域及未来产业,面向海内外顶尖团队发出邀请。
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成都岷山氢能及碳中和技术研究院聚焦突破平板型高温电堆、热管理相变流体材料、有机液态储氢技术、高压氢罐瓶口阀等技术难题,力求达到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除给予揭榜挂帅团队资金支持外,成都高新区还聚焦成果转化核心环节,探索构建“一链双轮六维”的制度创新体系,即围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发挥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协同创新作用,在人才选拔、项目评价、机制运营、资金投入、成果确权、资金回馈“六个维度”全力创新突破。为有效支撑项目顺利转化,成都高新区组建新型研发专业服务机构成都高新岷山行动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围绕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帮助孵化公司团队解决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全身心投入科技研发和创新中,以市场化方式破解成果转化难题,以科研人员控股的公司化运营模式帮助保障科研人员权益。
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一直以来重视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岷山行动”只是一个缩影。以被视为区域科创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的科创板企业为例,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上市及过会企业总数达55家,其中科创板上市及过会9家,领先中西部地区国家高新区。仅2021年,成都高新区就新增16家企业上市及过会。科创团队及企业不断落户、发展壮大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区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科创企业成长培育机制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的努力与付出。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从人才发展、创新平台、知识产权、创业孵化、企业培育、科技金融等多角度出台政策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根据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育与扶持,不断完善“PI—IP—IPO”全生命周期企业梯度培育服务机制。特别是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建立企业融资需求工作体系,赴北上深拜访创新工场、建银国际等头部机构10余家,与多家机构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着力挖掘高层次“四派人才”(蓉归派、海归派、学院派、创客派,下同)、产业教授等优质孵化项目,构建股权融资项目库,搭建机构—项目对接平台,其中沸彻、三叶草、齐碳等8家企业获得亿元以上股权融资。提档上市服务,建立五级上市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入库企业达82家。建立上市企业服务清单制,启动未签约企业“一对一”上市诊断服务和已签约企业上市预演服务。
国际人才港“开港”
打造国际化人才枢纽
2021年11月25日,成都高新区举行“国际人才港开港仪式暨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宣布“国际人才港”开港,将打造全球资源链接、前沿资讯获取、国际人才引进、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四位一体”的国际人才引聚平台,形成更具显示度和影响力的人才地标项目。
为打造符合当下产业能级需求的人才服务综合性平台,成都高新区在新经济活力区黄金地段盛华南路,建设2.5万平方米的国际人才港。连同国际人才港、国际人才城,成都高新区将打造1平方公里国际人才公园,形成“一城一港一公园”的国际人才集聚空间体系,成为服务中西部、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国际化人才重要枢纽。
以“一城一港一公园”为轴线,在东至天府大道、西到剑南大道、北至天府一街、南到天府五街的人才创新创业高密度区域,未来将整合休闲娱乐、户外文体、专业场馆等公共资源,构建人才咖啡、灵感驿站、人力资源服务体验中心等国际化人才交流场景,定期开展全球青年人才节、金熊猫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打造极具成都城市特质的人才社交街区、极客创意街区等专业街区。
近年来,得益于区域优质营商环境,成都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快速发展,抢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HR SaaS”“灵活用工”等产业细分领域,引进中智、上海外服、北京外企等龙头企业,培育出萌想科技、鱼泡网等领军企业。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人力资源企业239家,其中,大中华区行业百强20家,全球行业百强8家,各类上市企业11家,本土培育的人瑞人才登陆主板。
聚集各类人才超70万人
建设强大人才支撑
在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网易、爱奇艺、快手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在成都高新区本部园区,汇聚着英特尔、京东方、华为、富士康等140余家规上电子信息企业;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先导、苑东生物、迈克生物等生物医药类企业正在加速研发……这些重大项目和高能级平台的引进建设,与成都高新区强大的人才支撑有很大关系。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人才超过70万,其中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6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91名。
为进一步吸引人才入驻,成都高新区紧扣人才创新能力、人才实际贡献和产业发展需要,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研究出台《成都高新区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目录》,将进入产业梯度培育体系的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的主要创始人和核心研发人员,梯次纳入A、B、C类人才,并将评价权交给企业。同时出台金融、教育、建筑等细分领域人才目录,逐步将为成都高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纳入评价体系。“金熊猫”ABCD四类人才超过7000人,符合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达90%以上。
引才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着眼于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动能,研究出台了《成都高新区实施“金熊猫”计划促进人才资源向创新动能转化若干政策》,突出满足人才在创新创业、自我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等方面需求,建立起富有针对性的人才支持体系。大力实施“四派人才”创业工程,对高层次创业人才匹配最高500平方米创业空间支持、最高50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以及人才公寓安居支持。引导高层次人才开展科技创新,给予创新项目最高200万元扶持。2019年以来累计引进高层次“四派人才”1500余人(企业近1000家)。大力推进“产业教授”计划,对进区创业的“双一流”高校教授给予最高100万元落地支持,已引进25名“国字号”教授创新创业,其中,有掌握Nature封面核心技术的初创公司,有完成天使轮融资2000万元的公司,也有年销售收入已超过5000万元的初创企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