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内蒙古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要指示精神,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积极推动与“4+8+N”合作主体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合作,以创新之变通转型之路、育发展之机、蓄开局之能,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1
开放合作
创新资源集聚共赢
“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日前,内蒙古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在呼和浩特市集中签约,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区内外49家科研单位,聚焦攻关难度高、研发投入大及内蒙古自治区区内科研力量难以解决的“卡脖子”难题,与我区12家榜单企业集中签署技术攻关“军令状”,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创新资源向内蒙古集聚,为助力内蒙古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
随着“科技兴蒙”行动的深入实施,自治区与科技部、北京市、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建立的科技兴蒙“4+8+N”合作机制的深入推进,以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队”高校院所与内蒙古在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生物技术、大数据、蒙医药、现代农牧业等领域的合作对接进一步深入。
目前,已征集合作需求1672项,签署合作协议300余项,科技计划支持合作项目400余项,支持经费11.2亿元,引导社会投入科技创新经费29.2亿元。2021年,自治区各类创新主体与110余个区外科研单位开展合作项目302项,支持经费6.5亿元。借助京蒙科技合作平台,聚焦内蒙古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企业创新需求,京蒙两地联合举办6场专题对接会,60余家区内企业得到北京市90多位专家、企业家的指导,达成多项合作意向。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合作交流,争取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4项,实施自治区国院合作项目45项,引进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高端专家78人。
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与北京、广东、上海、山东、中国农科院等务实合作,拓展与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院校的对接联络,开放合作创新的广度、深度进一步增强。
2
共建平台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创新平台载体是培养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创新平台载体提质行动,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培育、创建一批集聚创新资源的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
2021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在呼和浩特市签署新一轮全面合作协议,双方重点在材料与制造、能源与化工、农业与生物、生态环境、医药健康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多个领域的专业创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创中心、现代农业创新中心、临床医学转化创新中心相继落户内蒙古各盟市开展工作。目前,研究院已合作内蒙古10个盟市,柔性引进近百位交大专家学者对接超过300家企业,对接储备的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合作项目115余项,已启动实施60多项。
中国农大落户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现代农牧研究院,通过农牧良种育繁、耕地和草原保育、农牧业种养循环产业等6个研究中心,聚焦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种业“芯片”,进行协同攻关,开展耕地与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种养循环生态体系,打造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推动内蒙古农牧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落户鄂尔多斯市的碳中和研究院,结合自治区“双碳”目标的科技创新需求,聚焦零碳电力、原料燃料与工艺替代、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领域,开展替碳、固碳和零碳领域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提供实现“双碳”新的技术创新解决方案和路径,打造绿色低碳技术供给与集成应用高地,推动内蒙古区绿色低碳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落户于巴彦淖尔市的河套灌区研究院,针对当前内蒙古河套灌区面临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盐渍化土壤改良、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等重大技术瓶颈问题,通过争取和实施国家及相关部委各类科技项目、重大建设项目,为河套灌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力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建设。
目前,内蒙古与上海交大、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68个,其中实体法人机构7个。高质量、高水准的创新平台正在逐步成为内蒙古创新创业的策源地,为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和引领。
3
协同攻关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内蒙古氢能源供应充足,燃料电池重卡应用场景丰富,但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建设环节却较为薄弱。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引入多家交大技术转化的企业集中落户内蒙古,涉及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的电池系统和关键核心零部件,填补了自治区在氢燃料电池方面技术和产业的空白。
202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在包头转化,助力北奔重汽生产出内蒙古首台套100KW级氢燃料电池环卫重卡并成功下线,为内蒙古开启了氢能领域应用新时代。
时隔一月,中国科学院与内蒙古合作,世界首创的氢基熔融还原冶炼技术在内蒙古乌海市成功落地转化,有效解决了国内钢铁行业普遍面临的优质矿、煤资源日益短缺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推动了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
“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等“4+8+N”区内外合作主体,通过共同实施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旱作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种植技术与集成模式研究。2021年,在内蒙古4个核心示范区累计推广辐射各项技术15万亩,增收2363.7万元。为旱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内蒙古与“4+8+N”区内外合作主体合作的超高纯铝及高纯氧化铝项目、稀土特钢及其智能热制造等项目填补了自治区技术和产业空白;含盐废水处理生产线在地方企业建成使用,为内蒙古地区含盐废水零排放终端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国内首台高性价比铈磁体风力发电永磁电机研发成功,拓展了稀土在风力发电及各类永磁电机领域的应用空间。
从支撑当地传统产业升级、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到协同创新攻克产业难关、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从创新“院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到探索“揭榜挂帅”“包干制”、项目管理权下放等改革举措,“科技兴蒙”行动“4+8+N”合作机制每一步扎实稳健,步履铿锵。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2022年,内蒙古将继续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进一步优化“4+8+N”长效合作机制,围绕自治区产业需求进行精准对接,支撑自治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