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22年全省重点科技任务确定——科技自立自强 担当实干勇争先

   2022-01-28 河北日报
64
核心提示:  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 通讯员 薛华  1月26日,我省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

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 通讯员 薛华

1月26日,我省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全年科技创新发展谋篇布局。

会上提出,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科技资源配置更加精准,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更加高效,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更加有力,科技治理体系更加完善,高新区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中,河北如何在挑战中抢抓科技创新机遇,下好“先手棋”?这场汇聚全省科技系统“治力”的会议给了我们答案。

  抓政策落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关键要靠落实,科技创新尤其如此。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我们把今年确定为科技政策落实年,把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龙奋杰说。

制定和实施科技体制改革行动方案。强化资源统筹配置,落实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放管服”改革,深化“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持续推动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在科技项目评估和成果评价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省将首次推行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制度,对科技型企业的实际研发投入新增部分予以10%、最高1000万元的补助。建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实现国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大对高校院所科技经费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省属重点高校院所研发投入通报制度。

此外,我省还将加大政策宣传推动力度。加强省科技政策培训服务中心建设,在各市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驿站”,形成覆盖全省的科技政策培训服务体系。

  抓科技项目,推进“卡脖子”环节攻关

切实抓好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22个科技创新专项实施;稳定支持20个高水平种业创新团队;17项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262项科技成果和个人获省级科技奖励……过去一年,面对突破“卡脖子”瓶颈的迫切需求,河北取得较明显成效。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年我省科技创新怎么干?原始创新、关键技术、实施重点项目“揭榜挂帅”……这些成为今年全省科技工作“计划表”中的高频词。

打好核心技术攻关的攻坚仗,我省采取“谁被卡谁出题、谁出题谁出资、谁能干谁来干”新型项目组织方式,由科技领军企业、产业龙头企业研究提出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形成“榜单”,科技部门进行“发榜”,吸引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揭榜”攻关,集中解决一批我省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省将着力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有更大突破。一方面鼓励自由探索,强化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另一方面强化需求导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从制约我省重点产业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提升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落脚在产业,科技创新才能“掷地有声”。我省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全省12个主导产业和107个县域特色产业,精准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抓重大平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2021年,我省聚焦优势创新资源,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5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国家级;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总数达到1451家;衡水高新区列入科技部以升促建名单……

2022年伊始,我省科技园区建设再迎喜讯:河北滦平、辛集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评优秀。

接下来,我省平台建设还将大手笔不断——

谋划组建省实验室。各地牵头组织、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共建,在钢铁、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领域谋划布局河北省实验室。

加快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围绕河北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吸引高端创新资源来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新样板。

整合基础学科领域科技教育资源。依托重点高校,在数学、物理等领域组建一批河北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培养一批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打造前沿科学领域创新高地。

推动省级科技平台赋能重点产业发展。建设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化的高能级省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龙奋杰透露,我省将全力抓好重大平台建设,今年预计年度新增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80家。

  抓创新主体,夯实高质量赶超发展根基

一组数据揭示了我省科技工作喜讯连连的缘由:2021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5300家,总数达9.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万家,科技领军企业达44家。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不懈的努力。去年,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心科技企业培育,多次调研科技企业,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省科技厅分类培育、综合施策,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市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行动。

“前不久,我省印发《关于支持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为企业提供多项‘赋能’服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龙奋杰表示。

今年,我省将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全产业链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此外,建设科技企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强化政策服务。

“去年,我省还建立了以绩效为导向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管理体系,着力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目前,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共有483家。”龙奋杰说,接下来,我省将实施“孵化器建设提升工程”,畅通“众创空间—孵化器—专业园区”孵化链条,积极吸纳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在孵企业进行“全面赋能”和“全程加速”。

  抓高新区建设,加快抢占创新高地

高新区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2021年,我省开展创新型园区建设试点,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向高新区集聚。新认定保定莲池高新区为省级高新区,省级以上高新区达32家。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省“闯”的干劲、“创”的韧性。

抓大项目、好项目,壮大高新区新动能。今年,全省高新区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重点项目台账,实行项目清单管理。省市县科技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形成三级包联帮扶省重点建设项目制度,开展精准对接帮扶,解决协调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为保障重点项目落得快、留得住,省科技厅将会同相关部门在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强对高新区的服务和指导。实行重点项目建设月调度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达产。

此外,我省还将大力推进优化整合,指导高新区通过扩区或托管,将省级开发区外的工业企业聚集区中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的,纳入省级高新区管理。争取科技部支持国家高新区扩区和托管,促进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积极推动沧州、衡水、邯郸创建国家高新区。

  抓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成果供给,大力推进转化和产业化,我省已经迅速行动起来。

据介绍,去年,我省举办科技部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河北)、科技成果直通车(河北)等各类科技成果对接活动10余次。持续加大贷款风险补偿力度,与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等6家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建立1.1亿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

迈上新征程,我省“干劲”满满。

扎实开展京津研发河北转化行动,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建设一批技术集成与工程化服务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启动应用场景驱动行动,建设10项左右应用场景,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

此外,我省还将与行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知名投资机构共建科技投资子基金,加大前沿科技投资力度。借助上交所等国内大型资本平台,建立科创板上市培育库,吸引省内外资本市场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抓科技人才,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擘画我省科技创新向上向深发展的蓝图,离不开科技人才的高瞻远瞩。

据统计,去年,我省大力集聚“高精尖缺”人才,新增院士工作站9家、院士合作重点单位43家,引进培育40个高水平人才团队。组织实施外专五大引智计划,10名高端外国专家入选“外专百人计划”,新增引智示范基地50家、引智工作站73家。

但龙奋杰同时表示,目前,我省人才“第一资源”作用还未有效发挥,在培育引进用好高水平科技人才上还有差距。

大力培育使用科技人才已提上日程。在计划中,河北要强化院士智力引进工作,规范院士工作站、院士合作单位建设和管理,对在科研一线开展科研活动的驻冀院士及其团队给予稳定支持。实施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专项,支持企业与院士及其团队合作科研攻关、搭建平台、转化成果、培养人才。

实施系列外国人才智力引进计划。探索建立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离岸机制,实施“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和“外专百人计划”,加强“外国院士(诺奖)工作站”建设。

深化省院省校科技合作。组织实施河北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合作行动,着力促进中科院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向河北集聚与转化。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专项,布局建设一批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企业。

  抓评估评价,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分类制定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试行‘负面清单+包干制’”等科技改革成果格外引人注意。

近年来,省科技厅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全面落实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举措,取得积极成效。但当前,我省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还需出台务实举措努力破解。

今年,省科技厅把建立项目评估成果评价平台、破解科研融资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当前,我们正搭建项目评估和成果评价系统。”龙奋杰介绍,该系统从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和高校院所技术供给出发,在“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四个方面明确思路和措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围绕“评什么”,依托省成果展示交易中心,通过梳理企业的技术需求,并通过“揭榜挂帅”、联合攻关、从省内外高校院所引进等形式进行技术供给匹配,形成用于开展评估评价的项目库。

围绕“谁来评”,依托省产业研究院成立专业化试点评估机构,在试点基础上,引导我省骨干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开展评估评价。同时,建设一批市场化运营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围绕“怎么评”,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研发活动划分为13级,通过评估评价,为项目和成果开展技术交易、成果转化、技术融资、政府扶持等社会经济行为提供价值参考。

围绕“怎么用”,构建“评估评价结果信息公开+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社会多元化投融资”的“科技招商”政策工具包,完善高新技术从概念提出、实验室验证到转化应用的全链条投融资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