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广州136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 占全省76%!王迎军、张偲院士包揽突出贡献奖

   2020-03-25 广州市科技局
43
核心提示:  3月25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颁布2019年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广州获奖136项,占总奖项数179项的76%,获

  3月25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颁布2019年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广州获奖136项,占总奖项数179项的76%,获奖数量高居广东第一,并包揽了2名突出贡献奖和4项科技合作奖。

  成色十足,广州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州包揽2名突出贡献奖和4名科技合作奖,共获得一等奖43项(占比86%),共获得自然科学奖20项(占比83.3%)、技术发明奖10项(占比71.4%)和科技进步奖100项(占比74.1%),共有116项成果由广州市企事业单位牵头完成。2名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全部来自广州,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王迎军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院士。4名科技合作奖获得者同样全部来自广州的合作项目,分别是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的法国科学院配位化学研究所伯纳德•莫涅、与暨南大学合作的印度国家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拉吉夫•库马尔•瓦西里、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的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迪拉克•普利亚达莎纳•多瓦姆佩•加马格、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合作的德国巴西圣卡洛斯联邦大学马提亚斯•杜雷尔。

  兼容并包,协同创新成效突出

在广州获得的130项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中,有103项以合作方式完成,占总获奖数的近八成。其中,46.6%的成果是联合省外单位合作完成,48.6%的成果是本地或珠三角地区单位联合完成,另有4.8%的成果与香港高校共同完成。这充分说明了,广州科研单位正在不断加大技术攻关和成果开发的开放度,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在不断提高。

  务求实效,与重点发展产业关联度高

在广州获得的奖项中,有100项与广州重点发展产业高度关联,占比76.9%,生物医药、海洋、先进制造领域获奖成果亮点纷呈。生物医药领域共33项获奖,实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全覆盖,首次有企业(广州科莱瑞迪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海洋领域获得突出贡献奖、科技合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奖含金量较高。先进制造领域获得1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6项科技进步奖,其中11项由企业牵头。近年,广州围绕产业链进行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A级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通过平台化、系列化设计,实现跨多车型扩展及兼容燃油车的开发,最大化降低零部件的开发及量产成本;通过首创智能电池温控系统及BMS系统,实现高、低、保温三种模式的精准控制,并将动力电池快充能力提升33%。电池模组优化集成及轻量化技术应用,将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处于行业内领先水平;开发了广汽第一代电机控制器,通过多手段的优化调教,电机有效功率密度可达3.8kw/kg,最高效率高达96%;创新性的开发设计了I-pedal单踏板技术,实现了同级别车型最低电耗14.7kwh/100km。经第三方鉴定,该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专属平台及电池系统温控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共形成158项知识产权成果,其中申请专利144件,其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到广汽传祺GE3、GS3、GS4 EV三个车型及后续纯电全系车型,已产生150多亿销售收入,并获得三菱、丰田等外资企业的充分认可,把产品导入到合资品牌,实现了国内车企业向合资车企输出技术和产品的历史性突破。

  背景材料

201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数据统计

全省总数

广州牵头

广州参与

广州占比

突出贡献奖

2

2

100%

科技合作奖

4

4

100%

自然科学奖

一等

12

11

92%

二等

12

9

0

75%

技术发明奖

一等

9

6

0

67%

二等

5

2

2

80%

科技进步奖

特等

1

0

0

0

一等

29

24

2

90%

二等

105

64

10

70.5%

合计

179

122

14

  突出贡献奖(2人):

(一)王迎军:纳米仿生生物材料专家,本土成长起来的院士

研究方向:生物医学材料、高性能陶瓷及其复合材料

科研成就:王迎军教授多年从事生物医学材料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系统研究了天然骨组织中钙磷矿物在生物大分子基质调控下的有序组装机理,提出骨组织修复生物应答新理念,为第三代可控介导细胞功能的生物应答型类骨材料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攻克了生物活性类骨材料的受限反映空间模板仿生关键技术,实现了该类材料晶型及纳米尺度分布的精确控制。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生物活性植入材料的类骨多级结构仿生构建技术,解决了不同级孔空间分布控制和一体化制备的技术难题,成果鉴定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工作先后在Biomaterials, Tissue Engineering, Journal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等生物材料领域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王迎军教授近先后主持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等,发表科研论文31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190余篇),授权和受理国家发明专利4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银奖等10余项奖励。撰写专著《生物医用陶瓷材料》入选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科学技术类奖。目前的研究领域:生物活性硬组织修复材料的组成、结构设计及制备;纳米生物材料的仿生合成及性能表征;生物活性梯度涂层的设计、加工及结构研究;生物医学材料的表面生物功能化研究;组织再生修复材料仿生制备。

(二)张偲: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

研究方向: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化学生态学

科研成就:主要从事南海生物活性萜类和生物碱及其作用机制、海南岛红树植物的活性化合物及其化学生态学的研究,在海洋药物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创建了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分离鉴定了1000多个海洋生物化合物,发现了100多个新化合物,筛选出了70多个具有抗老年痴呆症、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菌或抗附着等生物活性化合物。主持承担国家973、国家创新基金、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29项。发表核心刊物论文170篇,其中SCI收录139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9件。出版专著2种。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海洋省实验室简介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立足湾区、深耕南海、跨越深蓝”为使命定位,聚焦“南海边缘海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核心科学问题,着力解决大湾区岛屿和岛礁可持续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关键核心科技难题,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专注8大海洋科学前沿基础研究方向,发展7大海洋高新技术研发方向,建设6大创新支撑平台,打造5个产业孵化中心。

目前,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一是加强顶层管理,构建了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市政府领导及顶尖科学家组成的顶层架构,张偲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在经费管理、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等方面开放创新;三是吸引高端人才团队,已汇聚包括16个院士团队的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获批省级科技项目4项,总经费超过7000万元;四是谋划国家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积极推动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建设,策划未来大科学装置集聚;五是推进大湾区科技实质性合作,已启动建设香港、深圳2个高水平实验室分部,2019年8月率先实现香港分部的科研经费3800万元跨境支付,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自由流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