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平方米的广州空港中央商务区项目动工,广州南沙总投资700亿的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广州实验室两大“明星”——移动P2+“猎鹰号”和“轻骑兵”核酸检测车亮相……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广州一以贯之,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回望2020年,一季度-6.8%、上半年-2.7%、前三季度增长1.0%、全年增长2.7%,地区生产总值达25019.11亿。四个季度广州经济的累计增速画出了从负增长到不断提速上扬的曲线。结构更优、底色更亮、信心更足,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广州经济显现出稳步向好的韧性和活力。
新一轮的城市经济竞争赛道上,比拼的是谁的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围绕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抓重点、带全面,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推动“十四五”开好局,广州加快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以“四个出新出彩”引领各项工作全面出新出彩,努力在新发展阶段跑出广州的高质量和新气象,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作出广州努力、广州贡献,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勇当排头兵。
移步新赛道,“千年商都”再领风骚。一场更为深刻的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正悄然展开。
科创策源▶▷
市场主体“强筋健骨”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广州第一次将“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放在了2021年工作安排的首位。回看过去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科创的分量从未如此凸显和重要。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6倍;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增长6.3%;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000亿元;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三年累计数达3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一。
科创元素为市场主体“强筋健骨”,逆势扬升有了中流砥柱。
以中新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正在构建;“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即将崛起;“一区三城”的整体布局日渐清晰……
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和重大创新的源头。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脉”,强劲科技创新人才的“骨骼”,才能激活企业创新的“一池春水”。
创新创业推动被疫情冲击的生产生活恢复元气。全年新设立企业44.21万户,增长31.4%;“四上”企业突破3.2万户,增长25.2%。
截至目前,由广州医学院支持成立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核酸检测量超3000万例,单机构累计检测量全球第一。
更多的“金域医学”正在广州这片土地成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州计划推进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和环五山、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争取通过国家科技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
“高等院校既是人才汇集地,也是科技成果诞生和转化的源头。”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预测,广州此举将“产学研用”各个环节打通,未来将诞生一批更具前沿活力的市场主体。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全力构建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推动完善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广州动能转换显著加快。
数字引领▶▷
催生经济增长“新势力”
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中,云平台上实时跳动的数字,“无死角”呈现制造环节的全流程;广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上云”全面铺开,服装生产者通过互联网就能快速找到心仪的原料,让新品上市速度翻倍;在广东三维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协助下,设计师点点鼠标就能完成终端设计营销、订单管理、下单生产等流程,下单时间从150分钟缩短至27分钟。
数字浪潮汹涌而来,传统制造业掀起产业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踏浪前行,更催生出广州经济增长新势能。
2020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1.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疫情之下,数字经济撑起广州的“城市韧性”。
广州已明确将数字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双引擎”之一,顶层设计与平台建设两手抓。“数字经济22条”“新基建三年计划”等政策措施相继落地,完善制度保障;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集聚项目240多个,总投资超5800亿元,为数字经济产业孕育更强势能。
一个月前,广州琶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批,为数字经济产业崛起再“加码”。
迈向“十四五”,广州提出要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作为战略引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
更长远的目标已经明晰。到2035年,广州将建设成为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届时,“数字化”将成为广州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运行的基本方式。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今年,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持续加速,广州更将争取更多国家、省先行先试政策在试验区实施,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透露,广州还将以立法的方式,为数字经济“保驾护航”。
“数字经济发展,从来离不开实体经济基础。”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丽君表示。
如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在车间厂房实践着,更在“新基建”的快速推进中上演着。
不久前公布的《广州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透露,交通、物流、能源等一批实体产业都将插上数字经济的“双翼”,支撑广州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为广州创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注入新动力。
动能变革▶▷
产业新增长点“次第花开”
习惯“只做不说”的广州,悄然间推进产业集群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农业同比增长10.2%,跑出26年来新记录;工业增长稳健,三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1%、规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5%;互联网经济相关的现代服务业连续8个月高位增长,金融高位增长坐上支柱产业第四把“交椅”。
全面播种,“次第花开”。
广州再添3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总数已达10家;汽车全年产量突破295万辆,居全国城市首位,其中新能源汽车7.98万辆,同比增长17.3%;广州地铁中标巴基斯坦、长沙等国内外轨道项目,带动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初露峥嵘。
新产业引领转型。疫情期间,广州新冠检测试剂在获批时间、获批企业数量、销售规模方面均居全省第一,日产检测试剂约占全国三成,防控医用智能机器人等4个项目向联合国推荐并获全球推广。
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快速集聚,锚定目标的广州产业转型升级跑出“加速度”。
串珠成链,通盘布局,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风正劲。广州构建“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港辐射、多点支撑”的产业功能布局,打造沿江、东南部、西部三大产业带。
资源撑起更大的“野心”。证监会批准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广州从上世纪90年代孕育的期货梦迎来“圆梦时刻”,广州金融业在支撑实体的同时也有了逐鹿国际金融中心的雄心。
平台撑起更高的能级。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的广州空港中央商务区项目正式动工, 聚焦“展城融合”的空港,有着2020年旅客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全国第一的“顶流”白云机场支撑,广州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恰逢其时”。
格局撑起更优的“空间”。东南部产业带串起三大国际级开发区,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将在新的高度挺起广州制造的产业脊梁;时隔三十余年,广州斩获三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刘金山看来,高新区是链接高端资源的一个绝佳入口,这将让区域发展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最终将以点带面、助力广州实现产业突围。
产业吐故纳新、招商聚力、项目为王,汹涌而来的一波波浪潮正在夯实广州定力、改变广州格局、改写广州未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