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先行示范区】燃情五年 穰穰满家——深圳“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亮点观察

   2021-03-09 深圳特区报
46
核心提示:刚刚送别燃情难忘的“十三五”,我们已然信步于“十四五”令人憧憬的奋斗中。 过去的5年,深圳高举中国特色

刚刚送别燃情难忘的“十三五”,我们已然信步于“十四五”令人憧憬的奋斗中。

过去的5年,深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过去的5年,深圳以特区的担当践行国家战略,以特区的作为服务发展大局,率先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实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

过去的5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不断续写新的“春天的故事”。

百业俱兴,穰穰满家。

重阅“十三五”的“深圳答卷”,是为了“十四五”更美好的明天。

  GDP跃居亚洲城市前五

深圳,一座年轻的城市,却屡创经济奇迹。“十三五”期间,深圳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趋好。2018年,深圳GDP突破2.4万亿元,首次跃居亚洲城市前五,创下深圳建市及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的最好排名。

从2016年的20685.74亿元,到2020年的27670.24亿元,深圳GDP五年增长40.9%,年均增长7.1%,经济总量已连续3年稳居亚洲城市前五。2020年,深圳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经济实现“V”形反转,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观察

深圳奇迹,广为人知。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深圳建立特区之初,只有一个多亿的GDP总量。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实现逆袭、进入亚洲城市前五,还是大大颠覆了常人对城市发展的认知。

2020年,深圳率先成为全球首个5G全覆盖城市

  全球首个5G全覆盖城市

人类正跑步进入5G时代。深圳捷足先登,“十三五”时期末率先成为全球首个5G全覆盖城市。截至2020年11月底,深圳建成5G基站46472个,同步完成了5G核心网及网管系统建设,成为全球首个独立组网和全域覆盖的5G城市。

目前,深圳正全力构建5G产业生态,建立链主企业引领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产业规模全球领先,5G基站和终端出货量世界第一。

  观察

布局早、配套好、储备足,是深圳5G产业领跑全球的“公开的秘密”。得益于华为这个龙头,深圳在信息通信这一赛道实现了对世界的反超。尽管面临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但深圳的领跑优势已然确立。

  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获得突破

“十三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特别是重大合作平台屡获突破。

前海作为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平台,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形、神、质的蝶变。目前,入驻前海的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3万亿元,合同利用外资超过13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20亿美元;前海集聚的港资企业达1.17万家,实际利用港资超过203亿美元,成为港资企业最密集、创新创业最成功、经济效益最好的标志区域。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迅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在这里建成,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科创园区已见雏形。目前,深圳园区实质推进和落地科研项目138个。

作为深港重大跨境设施,莲塘/香园围口岸2020年8月开通,深圳跨境货运“东进东出、西进西出”通关格局初步形成。未来深港将形成东部莲塘、中部皇岗、西部深圳湾,东中西部各有一个24小时通关口岸的格局。

  观察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深圳不遗余力,有条件大干快上,没条件打破藩篱创造条件也要上。目的就一个:先行先试,勇于担当,践行国家战略,完成神圣使命。

  全球首个公交全电动化大城市

低碳出行是深圳“十三五”力推的一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到2017年,全市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16359辆,全市专营公交车辆全部实现纯电动化,成为全球特大型城市中首个实现公交全面纯电动化的城市。至2018年底,深圳纯电动出租车又达到2.2万辆,实现了全面纯电动化。

公交电动化,显著加快了深圳低碳发展的步伐。测算表明,全市公交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量135.3万吨,氮氧化物、非甲烷碳氢、颗粒物等污染物排量431.6吨。

  观察

绿色低碳,新时代的旋律。君不见深圳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这与公交电动化及社会车辆越来越多采用新能源车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深圳的经验,以及深圳制造的新能源车,正源源进入五洲各国。

  外贸出口“28连冠”

2020年,深圳进出口总额3.05万亿元,其中出口总额1.7万亿元,连续28年居中国内地城市首位。

深圳集装箱运输枢纽港的优势地位凸显。深圳港航线覆盖世界十二大航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吞吐量2655万标准箱,多年居全球第四。

  观察

外贸重镇,成色十足。出口额连年居首,折射出深圳的经济活力、辐射力和在全球经济版图上的影响力。“深圳停航,全球停摆”,恐怕不是一句玩笑话。

  商事主体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深圳是创业热土、敢想敢闯者的乐园。截至2020年底,深圳累计商事主体总量358.6万户,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按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末常住人口1343.88万人计算,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66.8户,创业密度全国第一。5年间,深圳商事主体总量增加100多万户。

深圳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吸引海内外创业者纷至沓来。建立企业“快进快出”机制,搭建“企业一窗通”平台,持续扩大简易注销范围,实现开办1天办结、注销全程网办;精准帮扶企业举措,规范清理涉企收费,累计减负超600亿元。上线服务事项超过7000项,在“秒批”事项260项、“秒报”事项226项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秒报秒批一体化”事项50项,减少审批人工干预,实现“即报即批、即批即得”,大大方便和吸引了创业投资者。

  观察

开公司就像在家点个外卖一样方便,这在深圳是千真万确的事。政府不仅少干预、甚至不干预企业,还主动上门请教企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主动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此乃深圳营商环境“一绝”。难怪有全国政协委员说,今天,深圳的“土特产”就是企业家。要创业,来深圳吧!

深圳已陆续建成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算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基础科研实现重大突破

基础科研薄弱,成为深圳的短板。“十三五”时期,深圳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在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及前沿成果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17年12月,鹏城国家实验室落地,成为深圳原始创新的重点平台。到2019年,这里已汇聚18位院士,开展20多项科研项目。

截至“十三五”时期末,深圳已陆续建成国家超算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家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12家基础研究机构,以及11家诺奖实验室、4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各类创新载体总量达2642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年保持占全国30%以上,连续17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观察

每一棵参天大树,都有一个发达的根系、扎实的根基。基础科研就像根基,决定着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未来。深圳正视不足,短板正在补齐,将来还有好戏!正因如此,中央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增至8家

2016年,深圳有5家本土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中国平安、华为、招商银行、正威国际、万科。到2020年,这一数据更新为8家:中国平安、华为、正威国际、恒大集团、招商银行、腾讯、万科、深投控。其中,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首次入围。

  观察

跻身世界500强,是每个企业家的梦想。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强弱。8家,基本与深圳在国际国内的地位相匹配。这些企业的股权结构及产业分布,也基本反映出深圳的经济特点与概貌,即: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活跃,高科技与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相对发达。

  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截至2020年深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逾1.85万家。图为福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逾1.85万家

创新之城,高新技术企业云集。2017年,深圳经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次破万,达11230家。截至2020年,深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5万家,是“十二五”末期的3倍,全国城市排名第二,其中产值超百亿、超千亿的龙头企业分别达44家和7家。

“十三五”期间,深圳获批建设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新型显示器件、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逐步构建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观察

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经济的支柱之一,也是深圳蜚声世界的“招牌”。这块“招牌”,只能越擦越亮。正在形成和完善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有望培育出更多的华为、腾讯、大疆。事实上,一大批充满创新活力的高科技产业新势力正在快速成长中。

  帮助近160万人口实现脱贫

深圳牢记“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责任担当,坚定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累计投入大量财政帮扶资金,认真践行“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目前,深圳对口帮扶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帮助近160万人口实现脱贫。2020年,深圳兼顾战疫战贫,财政投入逆势增至45.4亿元,募集社会帮扶资金超35亿元。

扶贫先扶智。深圳与对口地区326所学校结对帮扶,2017年以来帮助培训当地校长、教师1.4万名,派出支教老师638人次。医疗帮扶方面,深圳与对口地区140所医院结对帮扶,2017年以来派出支医医生853人次。

  观察

对口帮扶是深圳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除资金扶持外,深圳还在实践中探索出“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的全方位帮扶模式,新疆、西藏、贵州、广西、重庆等地,省内的河源等市,都曾留下深圳帮扶人员的足迹和汗水。为了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深圳人也是拼了。

  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4.24万套

深圳严格落实“房住不炒”“一城一策”要求,构建新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十三五”累计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4.24万套,相当于深圳过去30年保障房的建设量。

2016年起,深圳大胆创新,突破土地紧约束瓶颈,通过新供应土地、产业园区配建、城市更新配建、棚户区改造、社会存量住房租购等多种渠道,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等公共住房。“十三五”期间,全市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建设的筹集总量、供应总量均为“十二五”的2.4倍。

  观察

说到深圳的营商环境,总有人喜欢拿房价在内的生活成本说事。但看到深圳市委、市政府精准施策,在服务人才和产业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应该有信心了吧?有几个城市能像深圳这样下这么大的力气、花这么多的钱来建保障房和人才房呢!

  高校数量增至15所

高校数量偏少、高等教育较弱,过去是深圳的弱项。“十三五”期间,深圳加大教育投入,创新办学思路,探索出一条跨越式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在这个时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5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深圳高校数量增至15所,高等教育进入特区建立以来的最快发展期。

“十三五”期间,深圳持续将财政支出六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九大类民生支出从近1500亿元增加到3000多亿元。全市新改扩建198所中小学,新增中小学学位27万个,较“十二五”建成学位数增加一倍以上。

  观察

教育是民生之首。深圳对教育舍得下血本,也想破了脑壳,穷尽一切可行之策合作办高校、增加中小学学位、降低幼儿园收费、鼓励社会办学、大兴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等。然而,这座魅力之城每年新增户籍人口、新增中小学生数量都在各大城市前列,所以还要加油!

  “三甲”医院总量接近翻番

“十三五”期间,“健康深圳”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在卫生健康领域累计投资超过1500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51倍。5家医院跻身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行列,获批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在深圳布局,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阜外医院等一批高水平医院,“三甲”医院总量接近翻番,目前全市“三甲”医院已增至18家。

  观察

医疗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历史原因,深圳的医疗水平、供求矛盾较部分重点城市还有差距,但差距在“十三五”不断缩小。18家“三甲”医院,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加之利用国内高端医疗资源开展的“三名工程”,为切实改善市民的医疗条件及就医环境,深圳正在将一些“不可能”变成“可能”。

  经过连年的治理,如今的深圳茅洲河旧貌换新颜,再现水清岸绿,一旁的湿地公园内植物郁郁葱葱,碧道延伸。

  投入1500亿元治水

深圳“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治水。2019年底,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159个黑臭水体全面消除,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五大干流考核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及以上标准,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超常规治水新路。

今天的茅洲河沿岸,居民重拾戏水摸鱼的美丽乡愁;深圳河湾,黑脸琵鹭、白海豚等珍稀动物回归;大沙河生态长廊,已成为“让河流回归生活”的典范。深圳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城市”“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观察

朋友圈里,经常有人晒大沙河散步、深圳湾观鸟、茅洲河戏水的图片;开车行走滨河路上,也闻不到深圳河飘来的阵阵异味了。这5年,深圳治水动了真格,也见了实效,无数市民真心点赞。

  轨道交通迈入“400公里时代”

2020年是深圳轨道交通比较集中的“开通季”,新开通三期工程7条线段共107公里,形成11条线路、运营总里程411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运营里程全国排名第五。

目前,深圳每百平方公里土地上有20公里的地铁,线网密度居内地城市第一。一河之隔的香港,每百平方公里约有24公里轨道线。深圳近年来快速推进地铁建设,紧紧追赶香港、伦敦、纽约等国际发达城市,目前仍在规划建设更多的轨道交通线路。

  观察

深圳城市面积不大,且是狭长条状布局,人口密度又是大城市中最高,要真正解决市民出行难题,只能靠快速、准点、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在短时间内建成运营411公里的轨道交通,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堪称奇迹。随着更多线路的建设和开通,深圳人的出行将更加便捷。

  高快速路总里程突破600公里

“十三五”期间,深圳高快速路建设如火如荼,其中南坪快速三期、坂银通道、深华快速、东部过境莲塘口岸至梧桐隧道段等3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全市高快速路总里程突破600公里。

梅观高速快速化改造、皇岗路快速化改造等47个项目也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其中,春风隧道是我国在建开挖直径最大的盾构隧道;妈湾跨海通道是我国在建最大直径海底盾构隧道;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海底隧道首创水下互通立交。

  观察

城市的快速发展,不断考量人们的想象力,催生出越来越多令人预想不到的高技术工程。隧道、立交桥已经见惯不怪了。在海底建一座互通立交,深圳又“技”出惊人了。在这样的桥上穿行,会不会有一种戴着3D眼镜看科幻片的感觉呢。

  连续六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

2020年11月,深圳作为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经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从首届评选开始,深圳已连续六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深圳努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全力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观察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也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作为极具价值的城市品牌,深圳连续六届(每三年评选表彰一届)上榜,彰显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文明程度。

  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万亿元

“十三五”期间,深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万亿元,为规划目标的1.4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9%,显著高于全国及全省,也显著高于“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增速。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2%,显著高于“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的增速。值得一提的是,固定资产投资中,社会投资占比约80%。

  观察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与国内绝大多数城市不同,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社会投资占了大头;政府投资主要起杠杆撬动作用,主要投向民生领域。充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这体现了深圳的市场化程度,也是深圳可持续发展、经济长期健康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牢筑防线抗疫交出满意答卷

“十三五”的最后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深圳实施科学防疫、精准防控,筑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坚实防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千里驰援湖北主战场,加强深港联防联控,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全力支持全国全球抗疫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把“两难”变“两全”,交出了满意答卷。2020年,在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深圳共有100人获评“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30个集体获评“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疫情防控中,深圳采用科技手段研判疫情走势,在全球率先采用输入风险模型与传播动力学EIAR模型,科学评价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实施效果。数据显示,全市实际总病例数减少99.7%,避免约72万人感染,获得591亿元的卫生经济效益。深圳疫情防控经验获得世卫组织点赞。

  观察

深圳抗疫决策科学,行动果断迅速,科技手段加上全社会通力协作,给了全体市民充分的安全感。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面对紧急突发情况,能有这样的响应速度、应对能力和实际成效,实属不易。这也是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