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项任务举措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发布

   2021-10-20 上海科技
35
核心提示:为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推动上海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

为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推动上海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上海市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完善布局、夯实能力、壮大队伍、强化支撑、深化合作和优化环境六个方面,提出20项任务举措。

cfb0d3efc06d5b299196796e44bd397f.jpg

在10月19日下午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介绍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关情况。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市教委副主任毛丽娟、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来看解读↓


11.jpg


  一、起草背景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基础前沿领域孕育重大突破,各种技术路线、创新路径层出不穷。在世界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上海要加快形成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就必须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把基础研究搞上去。

上海的基础研究水平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努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学科建设方面,上海高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基础学科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主体建设方面,上海正在打造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组建一批面向科学前沿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对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支撑;条件支撑方面,集聚了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一批国家大科学设施,牵头发起和参与了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 国际人类表型组等一系列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在此基础上,上海的科研环境不断优化,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涌现出一批在脑科学、量子、纳米等领域具有世界重大影响的原创成果。

《若干意见》通过破解制约基础研究的瓶颈,将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固化为制度安排,有利于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领域跨越发展。

  二、总体思路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源头,也是突破核心技术问题的根源所在。没有“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本次《若干意见》的编制过程中,坚持聚焦国家战略使命和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着重强调要建立彰显上海科创中心优势的基础研究任务体系,在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上体现上海作为。

一是注重科技发展规律与上海创新实际相结合。按照“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坚持自由探索与战略引领并重,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压舱石”作用。以三大先导产业为例,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着重解决好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生物医药“救命药”等“关键命门”问题。

二是注重政府引导与创新主体自身相结合。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发挥其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打造潜心、高效工作的“小环境”。面向企业技术创新主体,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引导企业及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实践中发现凝练、参与解决基础难题。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重大项目在引才育才方面的牵引作用,加快吸引和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

三是注重科研环境营造与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若干措施》总结吸纳成功经验,固化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比如,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对重点攻关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这是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的关键一招,也是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

  三、主要内容

《若干意见》以“在若干重要基础研究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和科学发现新高地”为目标导向,从完善布局、夯实能力、壮大队伍、强化支撑、深化合作和优化环境六个方面,提出20项任务举措。主要有四方面特点:

一是创新基础研究力量的组织方式。探索重大任务与重大平台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项目、基地、人才全要素一体化配置。比如,为进一步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重点针对本市具有基础研究显著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稳定资助,支持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引导科研人员以“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的态度心无旁骛开展研究。又比如,积极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多元投入的渠道,启动“探索者计划”,引导企业与政府联合设立科研计划,鼓励企业和社会捐赠或设立基金会,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二是培养造就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创新策源的源头是人才,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上海最大限度激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多管齐下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面向未来培养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实施强基激励计划,加强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跨学科和综合交叉研究。

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国内外交流合作。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创新要素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因此,要加快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取得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比如,充分发挥上海开放的优势,继续组织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这是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领域的全方位拓展,通过聚焦国际科技界普遍关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影响深远的研究领域,加大吸引别国参与的影响力,力争为解决世界级重大科学难题贡献更多“上海智慧”。又比如,加快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深化与周边省市基础研究的交流合作,引领长三角区域成为我国原始创新增长极。

四是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科研环境。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为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创造更好制度环境。比如,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方式,探索基于信任和诚信的科技评价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将科学家从报表、审批等过多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并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又比如,完善以学术贡献和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促进科学家专心、安心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