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让科研人员“此心安处是吾乡”

   2016-05-25 文汇报
44
核心提示: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论文后便“一举成名”,他的名字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论文后便“一举成名”,他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科学家月度座谈会上。如何让上海出现“韩春雨”?上海要不要按照“韩春雨”的成功方式培养人? 这些问题成为会上的讨论热点。
  
  科研院所的篮球场空了
  
  韩春雨今年47岁,10年前在北京协和医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故乡石家庄,在河北科技大学就职。最近在 《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的“诺贝尔奖级”论文让他一夜成名———他发现了新型基因编辑工具NgAgo,据说可能淘汰目前的主流工具Cas9。
  
  韩春雨在采访中表示,河北科技大学宽松的科研环境让他受益匪浅,10年来他能安心做研究,实验室虽然比同行寒酸,但够用了,而且从他家到实验室骑车只要5分钟,他很喜欢泡在实验室中。
  
  上海大学教授张文清说:“韩春雨的条件看似简陋,但他是心定的。上海研究人员的条件看似比他好,但压力也大太多了。”
  
  闲暇时,韩春雨喜欢看学校家属楼前那些老人下棋,有时不知不觉就看到凌晨一点多,然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小康在走访多所上海科研院所时发现,这些地方的篮球场、乒乓球台空置很久了,作为一名从科研院所走到大学的科研人员,他感慨地说:“我年轻时空下来还能打打球,现在的科研人员怎么就忙成这样了?”
  
  科研人员为何而忙
  
  从今年春节开始,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黄志明研究员就有动笔写论文的念头,不过这篇“腹稿”直到今天还没有落笔成文,因为没时间。“比写文章更重要的是生存。”他是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红外与太赫兹专项负责人,团队有10来人,有时候,他觉得研究所就是租了一个场地在开店。
  
  韩春雨能用10年时间从“媳妇”熬成“婆”,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功不可没”,这份在当地尚算体面的工作给了他“心安”的资本,大学教师根据级别能拿到固定的岗位工资,单就这点来说就比许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要稳定。
  
  跑课题、申请经费这些“琐事”,至少占据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徐书华研究员一半时间。“我和科技组成员的工资大部分是从课题项目中支出的,没有经费留不住人才,有时为了招聘高端人才,不得不申请更多项目。所以研究人员哪有工夫再去打球、聊天?”
  
  黄志明表示,他也尝试着像国外那样从企业那里获得科研经费,不过就目前看,中国的科学服务业还不完善,从基础研究到市场中还有相当的缺口,比如每和一家企业合作,科研人员就要充当“多面手”———写商业计划书、写专利、不断和企业沟通,这些又得占去研究人员大把时间。
  
  营造科研环境,“韩春雨”自来
  
  韩春雨“一鸣惊人”后,各地要培养“韩春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不过徐书华却不看好这股如同以往要打造多少个“乔布斯”或“马云”的风潮。“韩春雨的成功是剑走偏锋的小概率事件,提‘诺奖级’的发现也为时过早。”他说。
  
  徐书华说,韩春雨的成果,恰恰因为他选择了主流生命科学学术圈不碰的东西,其他人不能因为出了一位韩春雨就放弃了最尖端最热门的技术探究。上海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除了要有韩春雨式的科研“惊喜”,也要提供更好的条件,让更多顶尖的科研成果冒出来,让一大批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成名成家。
  
  为此,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也表示,上海充分在乎科研人员的感受,营造良好科研环境,让所有科研人员“心安”是科研成果不断产出的土壤。上海在项目经费管理和在为科研人员“松绑”上还会做不断探索。(记者 沈湫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