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郑州市科技局确定2006年工作思路及重点

   2006-03-15 郑州市科技局
73
核心提示:一、建立三大体系 (一)强化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一、建立三大体系

(一)强化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组织主体和实施主体。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融资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强化市场对成果转化的导向作用,向产学研结合一体化开发、转化的新模式转变,强化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领、促进作用。建立与省内外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设立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省内外著名专家组成的科技顾问团,作为郑州市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智囊团。充分利用已成立的郑州市科技资源利用和成果转化领导小组的职能,发挥院校合作处的作用,协调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每年举办一次高层次、多领域产学研对接会,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

(二)加快构建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和其它社会力量创办民营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法律、会计、评估、审计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对新组建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2008年孵化场地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依托郑州科技港、郑州技术交易网、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网、郑州市星火科技网等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为郑州市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

(三)进一步建立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激活创新要素的政府调控和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大市场配置资源的力度,将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加强对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指导和推动,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加快建立符合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新机制。研究并建立规模以上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自主创新水平和能力的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建立奖惩机制,促使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新建六大专项

(一)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与示范此专项的课题设置,主要涵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在我市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物流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和推广。 

(二)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应用及示范课题设置主要涵盖替代技术、减量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环保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的研究及其成果在各行业的应用。选择重点企业、区域(县市区)进行循环经济技术的试点、示范。

(三)纺织工业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现代化装备技术、洁净生产技术等提升纺织工业;加强高附加值高档面料的研发和生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形成品牌效应;鼓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物耗、能耗,全力打造集纺纱、织布(造)、印染(染整)、成衣(服装)、科研、纺织机械制造,产品展示销售和辅料服务,产业高度聚集,产品紧密关联的优势产业链,推进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建设。

(四)特种新型材料研发及其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性能铝板、铝带、铝箔、重点发展高档超硬材料及制品、新型合金材料,高档、特种功能型耐火材料及制品,非金属材料及制品,力争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推动郑州超硬材料基地建设。

(五)生物工程及新药创制及其产业化。主要涵盖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药中间体、医疗设施等为主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加快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努力促进生物产业规模的扩大。

(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其产业化。课题设置主要涵盖:小麦粉功能成分分离及重组,新型功能性玉米变性淀粉产业化,粮食主食食品产业化生产工艺,新型速冻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浓缩果汁加工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果蔬贮藏保鲜、净菜加工,新型功能性果蔬汁饮料系列产品开发及产业化,蔬菜中功能性成分的分离提取与利用,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工艺,肉、蛋、奶精深加工,优良乳制品发酵菌种选育等。

三、构建六大平台

(一)科研开发公共平台。充分利用驻郑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资源、科技资源和技术优势,投入5000万元科技经费,整合、充实、完善和提升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平台,新建15-20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10-20个产学研结合基地,并建立全市科研开发公共平台网络。

(二)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集成有关信息资源,建设以“郑州星火计划网”、“郑州农村科技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功能,使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的信息内容、服务手段、传播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多样化。发展信息化终端用户6万户,辐射带动30万至50万户农民发家致富,使10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为郑州实现两个率先一个提前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以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资源为主,依托具有共享和服务优势的数据机构,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共享服务体系,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和增值。加速构建郑州市科学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构建起1015个科学数据共享分中心,2008年,全市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库要达到50个以上。

(四)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在现有技术交易网的基础上,整合技术交易服务优势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统一标准、规范,促进技术成果与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结合,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2006年要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技术市场服务标准化指标体系,统一技术交易的规范、规则; 2008年建成覆盖全市的技术合同登记和实时统计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与国家和各省技术市场数据共享。

(五)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平台。以现有制造业信息化网站为依托,构建全市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平台。2006年建成集新闻发布、供求信息发布、产品展示推介、制造业企业宣传、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咨询、ASP托管、办公自动化、技术交流、为企业量身定制信息化方案、制造业信息化论坛等为一身的大型互动式平台。在抓好主导产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向非主导产业推进和延伸,实施信息化标准化人才培训工程,与企业的标准化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信息化和标准化的互动和促进。

(六)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发挥驻郑院所、大专院校、大型科研仪器的利用效率,构建起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框架,开通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彻底改变大型科学仪器利用率不高、运行成本高、运行经费不足、分析测试人才闲置的现状,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利用效率和质量。

四、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一)强化党政一把手抓科技的观念,加强科技进步考核与监测。进一步深化和改革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科技创新体系考核保障长效机制。对科技进步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党政一把手、主管科技的有关领导进行表彰奖励,使科技工作真正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议事日程,并成为重要工作事项。

(二)鼓励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的促进工作。加大对专利申请和授权的资助(补助)力度;建立对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和县区的知识产权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郑州市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把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科技工作全方位、全过程。

(三)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50家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整合科技资源,重点向50家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到十一五末,产值超100亿元以上的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超50亿元以上的达到4家,超10亿元以上的达到8家。

(四)强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拟重点抓好IPV6自主创新重大成果的产业化衔接工作;筛选一批产学研结合的重大项目予以支持;积极组织以政府名义开展的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姻的官产研结合工作,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力度。

(五)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催生高新技术发展新力量。进一步加强孵化器建设,把它作为催化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县(市)区要建立专业孵化器,市科技经费将给予重点支持。“2008年,要完成4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场地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要达到30家(其中国家级生产力中心达到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5家),在孵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在孵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新增利税10亿元。

(六)进一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市(县)区联动工作机制,促进县(市)区科技工作开展;实施县(市)区科技亮点工程,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快培植区域特色技术产业。

(七)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养。加强科普发展规划及统筹管理工作;加强目标管理,建立科普长效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科普理论研究,为新时期创新科普工作思路、方法提供指导;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和网络平台建设,以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为载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科技宣传、科技教育、科技服务活动,营造科普宣传的浓厚氛围。

(八)积极推进科技对外开放,加快国际科技交流步伐。力争与国外发达国家1-2城市的官方机构或民间组织建立科技协作战略伙伴关系;加强驻柏林办事处的建设,完善功能,培养能力,力促优秀合作项目的诞生;加大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科技交流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

(九)改进政府科技资金的使用办法,努力提高使用绩效。经费重点投入于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和公共平台建设(含单元平台建设)及运行;重大项目全部实行招标;必要时在三项费中开设重大项目后补助、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配套资金、高新技术重点项目贴息资金等三个专项,并力争尝试建立风险投资。

(十)进一步强化五型机关建设,提升服务形象。进一步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的落实;完善机关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处室工作创新计划考核、激励机制,加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开展四比活动(比服务用语、比服务态度、比服务措施、比服务质量)为载体,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服务形象,提高工作效率。

五、实现三个目标

一是全社会R&D投入力争达20亿元,比2005年增长33%;二是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达220亿元,比2005年增长40%;三是全市专利申请量达3000件,比2005年增长25%。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