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濮阳市实施“科教兴濮”战略取得成效

   2006-08-04 濮阳市科技局
44
核心提示:    近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濮”战略,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了

        近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濮”战略,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实施“科技强工工程”,为“以工兴市”提供技术支撑。“十五”期间,濮阳市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实施了“新工艺研究、新材料新产品开发、先进制造技术”三个科技专项,共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贴息资金591万元,带动企业科技投入1.77亿元,新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12种,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7种,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5种;支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62.5亿元,增加值24.3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22%和13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2%,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濮阳市亚东化工有限公司和郑州大学合作研发的“苯部分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及催化工艺”,打破了日本旭化成公司对该项技术的独家垄断局面,使我国在该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

二是实施“科技富民工程”,依靠科技解决“三农”问题。 “十五”期间,濮阳市实施了“植物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开发、绿色农业技术开发、动物新品种引进及养殖技术开发”三个科技专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7个,其中国家审定新品种5个,农作物育种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林果良种使用率达76%以上,家禽、水产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小麦精播半精播、配方施肥等一大批农业适用技术得到推广,2005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594万亩,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优质小麦由2000117万亩增长到2005160万亩,增长了36.8%;优质水稻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20万亩增长到200540万亩,增长了100%

三是实施“科技提升工程”,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社会公益事业科技发展”两个科技专项,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社会公共卫生、自然灾害防御、资源合理利用和循环经济等方面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由南乐县畜牧中心和台前绿源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科技计划招标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解决了秸秆青贮、氨化技术难题,每年可青贮玉米秸秆63万吨、氨化小麦秸秆22.5万吨,可喂养青壮年肉、奶牛12.2万头,实现经济效益4.3亿元,同时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是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壮大民营经济规模。出台了《濮阳市民办科技机构暂行管理办法》,成立了濮阳市民营科技促进会,规范并加强了对民营科技的扶持与引导,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竞争能力持续增强,形成了产业集群式发展格局。至2005年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296家,濮耐等3家企业进入了河南省民营科技企业50强。2005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8亿元,比“九五”末翻了两番,上缴税金1.5亿元,实现净利润1.7亿元,出口创汇3450万美元。

五是强化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市院合作”,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国内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与市属高新技术企业的联姻与对接。“十五”期间,濮阳市连续举办了四届高新技术项目信息发布洽谈会,邀请80余所国内知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来濮发布技术信息9000余条,在濮阳建立了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等5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组团参加了深圳高科技成果交易会、北京科技博览会和河南省科技成果交流交易会,参展各类项目245个,签订合同90余项,交易总额7.3亿元;建成了濮阳市科技成果推广平台“濮阳市科技成果网”,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平台共享互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六是构建科普平台,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组织科技下乡、开展星火科技培训、实施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和科普传播工程等形式,搭建科学技术普及平台,提高了全民科学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十五”期间共举办了五届科技活动周,组织科技下乡3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6万余份(册),接受群众咨询4万人次,培训各类星火人才30万人次。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濮阳日报社等新闻媒体开办了科技专题栏目,制作500多期,播出2900多次,举办专家讲座180多次;开通了“濮阳科技之窗”和“中原科普”网,上传各类科技信息7000多条,点击访问量达到15万人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