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全省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会议结束后,鹤壁市科技局分别召开党组会议和全局干部职工大会,对省委副书记、省政府代省长郭庚茂的重要讲话、省科技厅赵琛厅长的工作汇报以及《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传达和学习,并制定出以下十项贯彻落实措施:
一是推行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根据市场导向,组织技术、产业等部门和相关专家系统研究我市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编制《鹤壁市科技创新三年计划(810计划)》,在产业链中寻找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从企业、产业和政府三个层面上确定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明确发展路径。到2011年,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的科学技术整体水平接近国内先进水平,重点领域和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对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二是实施区域支柱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科技工程计划。根据我市科技创新三年计划(810计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5项,重点科技项目10项,突破一批主导产业重点环节的关键技术,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比重进一步增加。
三是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水平和层次的需求,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同时充分发挥好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示范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10个,扶持20至30家具有成长性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四是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牵引,以局部突破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组织实施好两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加快优秀科技成果、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的转变;组织实施好“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大用公司年产3.5万吨调理肉制品”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加快食品加工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金属镁、汽车及零部件等具有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产业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打造全国重要的金属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和全省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五是努力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以鹤壁市科技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其区域创新平台、信息平台和孵化平台等功能建设,努力在有效整合创新资源进行科技创新并有效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整体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打造一流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到2011年,建成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同时,扶持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建立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省以上重点实验室,同级财政奖励30万元;建立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级财政奖励20万元;建立一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级财政奖励5万元。
六是进一步探索知识产权管理的新路子。对目前我市知识产权问题比较突出的行业,摸清状况,研究应对措施,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知识产权管理的新途径。对可能会引发知识产权纠纷的行业,建立预警机制,引导企业运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采取适当的知识产权规避策略。以加强专利执法、鼓励创新发明、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并结合实际,起草和出台我市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同时加大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力度,继续会同公安、工商部门,及时查处各类侵权纠纷案件。
七是着力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大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对进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技术研究中心的高层次人才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经有关部门验收,实现成果转化并取得实际成效的,同级财政每项给予10万元经费资助。
八是鼓励和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指导,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技术或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创新利用方式,优化引进结构,提高引进质量,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开发和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九是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引导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产学研结合的研发基地,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引导和鼓励企业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盟(产业联盟、行业联盟),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对依托联盟建立的第三方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以及技术联盟联合开展的科技攻关研究、行业标准研究、产品开发等,给予优先重点支持。引导中小企业按照产业链和技术链分工加强与大型企业合作,推动各类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十是改变科技计划管理方式。2009年以后的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坚持扶优、特、强、尖,努力实现由重项目管理向重培育项目转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设计项目转变,由前期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由经费分配向注重绩效转变,达到集中力量突破重大、共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优化项目结构的目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