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和省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许昌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切实加强对专利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专利管理体系,健全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普及和提高专利知识和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专利化,促进企业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推进专利发展战略实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8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818件,全省排名第3位,专利授权量达到587件,全省排名第4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大幅增长,从一个角度体现了该市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宣传培训,不断普及与提高全社会专利知识和意识
公众专利保护意识的提高,离不开对专利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而宣传培训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搞好全市专利工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该市始终把知识产权知识宣传工作作为各项专利工作的基础,采取了多种形式对专利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培训:一是集中进行宣传。每年我们都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 12.4法制宣传日”、“科技下乡”和“科技活动周”对“一法一条例”进行大力宣传。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由专利、版权、工商、公安等多个知识产权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大型普及宣传活动,在大型广场、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摆放宣传展版,向社会公众免费提供实用、通俗的知识产权读物,并设立咨询台,现场解答公众所咨询的问题,还对专利的保护成果进行展示,组织万人签名等活动。在此期间,每年该市“四大班子”的领导都到现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进行指导,主管副市长还在《许昌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二是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他们十分注重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全方位的知识产权宣传报道。三是深入企业进行宣传。市知识产权局经常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进行宣传,发放学习资料,向企业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商场工作人员讲解专利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在商品流通领域还向商场的工作人员宣传在购进专利产品时,一定要向专利权人索取有效专利证件,确保没有假冒、冒充专利商品。四是做好专利培训工作。该市积极实施专利人才培养工程,协调各方力量,全面推动专利培训和人才培养。结合该市的实际情况,近两年他们先后举办了8期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培训班,分别对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工业设计人员、专利业务骨干、企业高层领导进行培训,培训人数达2000人次,主要向他们讲解了专利的基本知识、专利与商标的不同等,激起了企业对专利保护的极大兴趣,认识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纷纷到市知识产权局进行咨询、申请专利,许多企业突破了“零”专利,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该市专利培训工作的深入推进,普及了知识产权知识,提高了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和水平,为该市实施专利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着力完善专利管理体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利工作,早在1996年该市就批准设立了许昌市专利管理局,是全省最早成立专利管理机构的4个省辖市之一。2001年政府机构改革中许昌市专利管理局更名为许昌市知识产权局,是依照公务员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现有编制7人。近两年县级专利管理机构也得到了加强,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已有4个成立了专利管理机构,人员得到了充实,工作条件不断改善。同时,今年年初市政府重新调整了许昌市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由主管副市长担任组长,成员由23个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知识产权局,统筹协调全市的知识产权工作,初步形成了大联合、大协作的知识产权工作格局。中介机构建设也从无到有,2008年长葛市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挂牌成立,为公众搭建了一个专利技术交流交易平台。在许高校、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和部分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也都设有管理知识产权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全市初步形成了知识产权工作组织体系和统筹协调机制,有效地推进了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和知识产权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专利管理、专利行政执法、专利代理、专利信息和企事业专利工作者组成的专利工作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为贯彻执行“一法一条例”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加强地方政策体系建设,鼓励发明创造和申报专利
为强化政府对专利工作的导向作用,1999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专利工作的意见》,从专利工作的认识要求、机构网络建设、工作重点、奖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对强化专利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署。2006年市政府又出台了《许昌市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对全市申请专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资助,规定每项发明专利资助1000元,每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资助300元。从2007年开始,市财政加大了对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的投入,并逐年增加,2007年投入31.07万元对2006年申请的814项专利进行资助, 2008年又投入46.68万元对2007年申请的1059项专利进行资助。专利政策规章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高了政府依法管理和推进全市专利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的发明创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该市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1818件,全省排名第3位。在质量方面,专利的“含金量”逐年提高,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中,最能体现技术原创性和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增速加快。1998年,全市申请发明专利仅6件,2008年达到582件,10年增长了近100倍。
四、重视专利保护环境建设,切实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专利保护是专利工作的核心。从规范专利行政执法行为入手,先后制定了《许昌市专利行政执法工作规范》、《许昌市调解处理专利纠纷工作流程》等多项规定。近几年来,他们积极开展以调解专利侵权纠纷和查处假冒、冒充专利为主要内容的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切实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并以此提高专利工作的社会影响。一是开辟了举报投诉服务热线。为更好地接受举报投诉和提供咨询服务,2006年该市成立了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开辟了“12312” 保护知识产权投诉举报服务热线(全国仅50家)。二是加强执法协作。为加强行政执法的协作力度,2002年市公安局在知识产权局设立了联络处,按照“依照法律、符合实际、贴近实战、服务基层”的原则,明确各自的职责要求,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业务交流机制和案件移送机制,遇到专利侵权案件进行从重从快查处,确保了专利行政执法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三是增强协同执法能力。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利行政执法队伍,近年来,他们不但利用国家及我省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学习班来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市知识产权局和市公安局经侦系统每年要共同举办一期协作执法培训班,邀请省知识产权局的领导及专家进行授课,共培训执法人员180多人次,通过培训,增强了全市专利行政执法人员的协作执法能力。四是开展专项行动。2004年以来该市每年都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2008年市知识产权局与市公安局又联合开展了“雷雨”、“天网”专项执法行动。据统计,近年来该市共查处假冒、冒充专利案件24起,调解专利侵权纠纷38起,结案率达到100%,其中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2起,公安机关向市知识产权局转送案件1起,市知识产权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案件1起,涉案金额共计468万元,有效保护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执法能力,加强日常执法,重点专项整治,打击专利侵权,使全市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不断优化,为该市建立法制、诚信、健康运转的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作,加快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
近年来,该市十分注重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作,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以及专利技术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河南省公布的首批10个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该市的许继集团、黄河集团和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榜上有名;公布的首批6个知识产权优势区域,我市的长葛市名列榜首;禹州市钧瓷研究所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传统知识、传统文化表达和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2008年该市的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禹州市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并且禹州市还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全国首批“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市)”。今年4月长葛市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首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该市把知识产权拥有、运用、管理和保护作为创新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资格认定、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并引导企业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了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一大批优秀专利技术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施的专利项目已经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2007年以来已经实施的280个专利项目的调查,累计新增产值65亿元,新增利税5.8亿元。如黄河集团有限公司的31个专利项目,2007年开始投产,累计创产值15亿元,利税达到近1.5亿元。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森源电器有限公司、西继电梯等企业的专利产品也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六、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设,增强政府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近两年,该市开通完善了“许昌市知识产权信息网”,作为知识产权政务网站,向公众提供动态的知识产权政务信息。目前,该网站已经建立了专利申请、专利纠纷调处请求、假冒冒充专利投诉、专利转让信息登记等专利服务功能,提供了国内外相关知识产权网站链接,实现了政务公开、业务受理、检索查询等。网站同时具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在线服务功能强等特点。知识产权政务网站已经成为我市专利政务的窗口、政策咨询的向导、公众办事的平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