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安阳市科学技术局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2009-07-29 安阳市科技局
30
核心提示: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紧紧围绕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1、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管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紧紧围绕“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1、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紧紧围绕全市“三大工业功能区”“九大产业集聚区”和“七大支柱产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安排科技计划项目。2009年上半年共争取省科技计划项目26项(其中:其中重点科技攻关17项,科技成果转化2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1项,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3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项,地方科技基础条件专项1项,国际科技合作1项)。争取到经费775万元,涉及项目8个。编制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63项(其中:科技攻关计划235项;星火计划9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9项;软科学研究计划8项)。分两批下达安阳市科技计划项目56项,项目经费1273万元。

 

2、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工作大局,认真研究掌握国家、省厅对科技发展的支持重点和投资方向,积极申报争取项目。上半年,向国家科技部、生科技厅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7项,其中包括农科院承担“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安豆1号中试及示范”申报国家科学部科技富民强县项目一项,“林州市中升半导体硅材料有限公司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关键技术研发”、“ 安阳第二机床有限公司大型数控立式车磨复合加工中心关键技术研发”“ 安阳振动器有限责任公司高速铁路轨道板振源设备关键技术研发”等六项省科技重大专项,组织林州中升、兴亚公司、林州中农颍泰公司申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组织新能公司、利华公司、宏源型钢公司等九家公司参加省第三批创新型企业试点认定等。切实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科技项目,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率,推动科技创新。

 

3、加强对重点科技项目的跟踪问效。在科技立项后,坚持全程服务、全程监控,跟踪问效,保证项目的质量和实施进度。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承担的“易管理、防鸟、高产 、优质谷子新品种选育”项目经过实施,选育高产、优质谷子新品种2个。豫谷13 2007年通过全国谷子委员会鉴定;豫谷142008年通过全国谷子委员会鉴定。安04-47832008年在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专业委员会上被评为一级优质米;豫谷14 被评为二级优质米。鑫盛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关键技术研发”在郑州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相关专家验收。该项目安排省拨款100万元,公司成立了“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关键技术攻关团队”,市管专家担任团队负责人,集中了企业的优势技术人才,加大了科技经费的投入,基本完成了项目规划的目标任务。完成了“大型数控机床精密化技术,大型机床关键零件制造工艺技术” 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出AD45CK61100等一批大型精密数控机床产品。

 

4、加大省重大科技专项、省重大攻关项目实施力度。依托骨干企业,通过集中实施省重大专项、省重大攻关项目,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半年重点实施河南新能光伏有限公司《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生产关键工艺技术研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省财政拨款1000万元)、河南东泰制药有限公司《喜树碱类抗癌药全合成工艺研究及产业化》(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省财政拨款600万元),河南省棉花研究所(优质高产棉花品种培育与示范省财政拨款200万元)安阳锻压机械工业有限公司(2000吨数控联动锻造液压机机组的开发省财政拨款30万元),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新兴战略支撑产业。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1、起草《安阳市自主创新体系规划纲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要求,市科技局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起草了《安阳市自主创新体系规划纲要》,对安阳市对今后五年的自主创新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途径,突出了重点工作任务,为今后一段时期安阳的自主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2、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组织河南新能光伏有限公司(申报河南省光伏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安阳凯地电磁技术有限公司(申报河南省电磁技术工程技术中心)安阳市宝硕焦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申报河南省煤焦油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等十家公司申报了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推动了全市企业研发平台建设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电子信息技术,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在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新能光伏有限公司的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和林州中升半导体硅材料有限公司的多晶硅太阳能技术及其产业。协助组织召开中国光伏产业(安阳)高层论坛会,积极邀请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相关领导莅临我市参加论坛,并全程参加论坛,学习省内外发展光伏产业的经验,了解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支持新能源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目前林州中升硅材料有限公司建立了“安阳市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贞元集团建立了“安阳市清洁燃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三)认真做好两个“创建”工作,积极筹备第七届全国特种养殖种植技术成果特博会。

 

1、积极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09年是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考核年,市科技局根据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了责任目标任务分解,明确工作任务和完成期限,实行定部门、定领导、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开展了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目标责任制考核,组织召开了全市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暨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动员大会开全市科技创先动员大会、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工作协调会,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对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责任目标进行分解的通知》和《安阳市开展创建2007-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及各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方案》,邀请省专家进行了科技进步考核材料专题培训,组织科技、财政、统计等部门专家对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考核工作地顺利进行。目前全部考核材料已经报送省科技厅初审。

 

2、稳步推进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市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全市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知识产权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安阳市科技局在今年提出了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及时汇总整理了国内及省内各地市的试点创建情况,起草了《安阳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汇报材料》、《试点城市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材料。并加强知识产权机构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制,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和专利的申报力度。目前,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已将安阳市作为试点城市的申请报送国家知识产权局。

 

3、认真筹备第七届全国特种养殖种植技术成果博览会。为确保特交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市政府秘书长马天福带领各县(市、区)科技局局长赴山东寿光考察第十届中国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开展情况,对寿光菜博会的布展情况、运作方式、科技含量、实物展示的内容和特色、展位和展架布置特点等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并及时召开了全市特博会动员会,副市长高雁卿做了动员报告,市委常委、市长张笑东做了重要讲话,常务副市长马林青主持了会议,印发了《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参加第七届全国特种养殖种植技术成果博览会的通知》(安政办〔200968号)和《中共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第七届全国特种养殖种植技术成果博览会组委会的通知》(安文〔200960号)。全面安排了特博会各项筹备工作事宜。同时科技局积极与中国农学会沟通请示,最终与中国农学会签订协议,就会展名称、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招展、宣传和邀请领导等相关事宜进行了明确。现整个工作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出台《安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9-2020)》。继续开展省、市两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作。滑县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区域,成为全市第一家省级优势区域。做好省、市两级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的申请及发放工作。上半年共组织29个项目上报省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申请总额20770元。积极推介优秀项目,促进专利产业化。市知识产权局与开发区创业中心联合审查推荐了53项优秀专利技术,为我省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推荐滑县华康公司作为省第一批专利实施扶持单位,推荐“平房顶防水隔热房顶结构及其施工工艺”项目参评中国专利奖,推荐“微生态饲料添加剂”项目参加省局组织的免费专利资产评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保护知识产权“雷雨”“天网”执法专项行动和知识产权执法检查活动,有效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专利诈骗行为。狠抓专利申请推动技术创新2009年我市1-5月份专利申请量为217件,授权量159件,均居全省第七位。

 

(五)加强科普宣传,营造良好科技发展环境。

 

先后组织了“赶科技庙会”、“科技活动周” “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和全国知识产权巡讲(安阳)报告会等多项宣传活动。组织农业专家科技服务队,分别深入殷都区西郊乡郭流寺村、文峰区高庄乡等地向农民群众赠送科技资料、图书和宣传资料,同时针对小麦抗旱专门进行指导,并免费赠送3000册《抗旱保苗手册》。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种植、养殖、果树栽培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深入到农民养殖户家中和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同时不断创新科技下乡的内容、形式和机制,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开展农业适用人才培训、赠送科普书籍,组织专家现场指导活动等多种形式,将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送到农村、送到基层,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仅科技活动周期间,开展培训班50余场次,培训1.2万余人次,展示各类科技成果100项,推销新品种10余种,发放各类科技宣传资料12万册(份),展出宣传版面800余块,发放科普宣传资料10万余份,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加强自身建设

 

在全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按照活动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抓好组织机构落实。成立了科技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全面顺利进行。抓好宣传动员落实。及时召开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第二阶段动员大会,对局机关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动员和具体部署,悬挂宣传条幅及宣传标牌,出简报24期。抓好学习任务的落实。明确了学习内容与时间,做好学习笔记,写出心得体会。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走出办公室,分别深入企业调研,倾听企业的需求,寻求科技服务的切入点,并撰写了个人调研报告。广泛征求意见组织评议。召开了征求意见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征求意见箱、公布征求意见电子邮箱和上门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并形成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在各项科技工作开展的同时,科技管理部门不断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及廉政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真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上半年收省集体访1件,市集体访3件(省、市信访均为一案多访),便民中心转市长热线案件4件,经与当事人沟通,耐心讲解,初省信访在稳步推进外,其他均圆满解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认真答复人大、政协提案议案10件,加强机关计划生育和人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干部队伍。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有了良好发展,为完成全年的工作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四是高科技人才匮乏。究其原因一是全民重视科技的意识有待于提高;二是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三是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的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1圆满完成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目标任务。认真总结开展创建活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提升创建水平,坚定创建信心。全方位、高标准,做好创建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目标任务。

 

2全力举办好第七届全国特种养殖种植技术成果博览会。周密安排、精心部署,吸引全国各地的特种养殖种植技术成果,集中展示全国特种养殖种植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交流特种特养的信息与经验,争取把特交会办成一个高水平、高科技、高规格、大规模的盛会。

 

3、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不断完善技术市场、信息网络、科技中介等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完善各类政策,支持自主创新,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自出创新,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

 

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抓好省重大专项申报力度。深入企业调研,培育我市申报国家、省重大专项、重大攻关项目,利用各级科技资源,进一步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展。进一步抓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宣传、培育工作,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电子信息技术,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

 

5、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着力推进转化实施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宣传报道。,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的法制环境。继续开展省、市两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作。深入第一批市级培优企业指导工作,同时开展第二批市级培优的认定工作。

 

6、抓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严格按照市委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小组要求,认真做好规定动作的学习,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