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特别是新的一届市委、市政府成立以来,鹤壁市围绕加快“两个构建”、实现“两保”和“率先崛起”目标,在提高现代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和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上做了一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鹤壁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成效
(一)产业支撑体系
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提出了“发展大工业、建设大城市”的战略构想,谋划了煤电化材一体化、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和金属镁深加工、光伏两大新兴先导产业,并从支撑产业持续发展、提高竞争能力出发,作出了编制《鹤壁市科技创新计划(2009年实施方案)》的决策部署,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制定工作。为此,我们专设3个亿的资金,用于支持产业的发展。我们的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努力,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初步形成支撑产业的骨干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品牌优势,把三大战略支撑产业、两大新兴先导产业和四个产业集聚区真正培育壮大起来,使其成为支撑鹤壁经济社会发展“顶天立地”的产业。
(二)知识创新体系
根据鹤壁市大中专院校少、科研院所少,技能型人才总量少的现状,我们加快推进了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提升发展、河南煤化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启动了鹤壁电子电路技术学院建设、天海汽车工程技术学院建设、工贸学校改扩建、机电中专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实施三年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全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500余名,三大主导产业和两大新兴先导产业引进352名。同时,鹤壁市的重点实验室也从无到有发展到了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市农科院建设正在顺利推进。邀请了24名省专家、教授到我市17家企业任省、市科技特派员。
(三)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鹤壁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56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同时还拥有省、市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17家,省、市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示范)企业7家,省、市级节能减排示范企业9家;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1家;涵盖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电子、汽车零部件等多个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统计显示,50余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开展了科技合作或共建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技术储备的基地。全市职务专利申请增长率、企业专利申请增长率均居全省第1位。全市共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四)集成创新体系
农业科研是我市的优势领域,玉米育种研究水平处于全国前沿。在组织实施的“十五”、“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我们在自主研发的浚单系列玉米新品种的支撑下,集成完善了10大技术集成体系和模式,先后创造了15亩连片玉米单产超吨粮(15亩超高产攻关田夏玉米平均亩产
(五)政策环境体系
鹤壁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先后制定并颁布了《鹤壁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鹤壁的决定》和《鹤壁市科技创新三年计划》、《鹤壁市三年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关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意见》、《鹤壁市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政策文件,对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项目的企业给予奖励;对《鹤壁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进行了修改,大幅度提高了奖励额度,营造了推动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在我们的努力下,省政府在我市设立了第一个由省辖市承担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科技厅批准了我市第一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鹤壁镁深加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第一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区(鹤壁开发区工业园区),并且在2008年大手笔把两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同时放在了鹤壁,结束了鹤壁市从无承担过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的历史。近年来,鹤壁市共承担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2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5项,争取省以上科技经费1亿多元。全市科技综合实力跃进全省先进行列,列全省第6位;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达到了47%。市本级及两县三区连续三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其中淇县和淇滨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
二、主要做法
(一)扩大科技开发合作
为促进技术创新,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产学研的合作,并制定了优惠政策。目前我市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有合同研究、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研器材的共同使用、关键技术信息服务、专利使用等。通过产学研协同技术开发活动,既提高了企业技术研发投资的效率,又促进了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同产业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创新起点,缩短了创新周期。2009年4月12―14日,九三学社“沪豫科技合作”项目暨“引智入鹤”启动仪式在我市举办,这一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了上海与河南的自身优势,实现两省市在经济、科技、人才方面的互补与对接。
(二)建设自主创新载体
根据我市重点发展的三大支撑、两大先导产业和我市产业发展现状,规划建设了4个省首批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63.4平方公里,并在今年4月份在全省省辖市中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产业集聚区今年计划开工总投资18.7亿元的30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52.7亿元的产业项目49个,现代化工、食品、汽车零部件、金属镁、消费电子五大产业被列入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今后新引进的项目和企业要按照规划全部在集聚区内摆放。我们的目标是要把产业集聚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建设区域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基地。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鹤壁市政府进一步制定了更具吸引力的措施和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集聚鹤壁,建设鹤壁。单位急需的专业人才,市、区人事部门优先调入。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和“鹤壁市突出贡献奖”,加大对科技创业人才的扶持和奖励力度。同时建设了科技创业园区和高层次人才居住小区,给予引进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条件。
(四)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研发投入机制。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的产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科技投融资环境,积极探索建立多种类型的风险投资,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机制。
三、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的科研人才相对紧缺、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攻关能力还不够强、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还比较高等问题依然是制约鹤壁市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
(一)落实优惠政策
政策要素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推动创新的基本手段。认真抓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工作,重点促进企业研发经费的税前抵扣政策、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等的落实,把各项政策切实落实到企业。
(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技术要素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围绕《鹤壁市科技创新三年计划》的实施,做好对企业和产业技术政策的引导工作,把握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服务。支持企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发展难题,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自主品牌。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要素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是获取竞争优势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着力营造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和环境,积极推进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人才流动和互动;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在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企业创新人才的共建机制,以保证需要的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出成果。
(四)加大引导资金投入
资金要素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推进《鹤壁市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的实施,加大引导资金的投入,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后补助、偿还性资金等多种投入方式支持企业创新。构建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风险投资,引导各类资金和民间资金支持企业创新。
(五)发展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要素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也是现代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支撑平台。引导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向企业聚集,通过产学研结合机制,构建面向企业创新的技术平台。鼓励重点实验室、大学、科研单位、工程中心、检测中心、大型仪器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推进适应企业创新需求的社会化、网络化和多样化信息平台建设。
(六)实现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创新型企业必然是管理创新的实践者和先行者。引导企业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开展对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培训,提高其技术素养和能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科学、宽容失败、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