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濮阳市着力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在六个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2011-03-07 濮阳市科技局
30
核心提示:濮阳市着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濮阳市着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培育创新主体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小企业提升计划,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确保年内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创新型示范企业3家,河南省节能减排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巨人培育行动,支持濮阳蔚林化工等20家企业实施科技项攻关目,经过35年的培育,使其成长为年产值3-5亿的科技型企业小巨人

二是在打造创新载体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新建濮阳市数控机床、蔬菜工程等10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聚区,集成7%以上的科技经费向省定8个产业集聚区倾斜,培育2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争创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基地,加快建设濮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中小科技企业和大学生等个体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三是在破解制约产业转型升级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方面取得新突破。以重大科技专项为依托,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年产1500吨纳迪克酸酐的新工艺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利用乙烯-混合碳五资源,开发高档电子化学品;实施年产8000吨橡胶硫化促进剂NS氧气氧化新工艺研究重大科技专项,促进橡胶助剂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实施年产1000吨天然等同及合成系列香料重大科技专项,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系列香料。实施蔬菜新品种集约化育苗技术研究切花月季栽培种植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重大科技专项,为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支持恒润石化实施碳四芳构化工艺技术研究、义达塑料实施低烟无卤阻燃高抗冲聚丙烯、河南省长城特种润滑脂有限公司实施“LD复合磺酸钙基润滑脂的研究与开发、宏业化工实施糠醇联产2-甲基呋喃新工艺开发等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拉长产品和产业链条,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四是在开放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创新科技招商方式,深入开展以引进人才、转移技术、转化成果、需求对接、联合研发、联建共享、风险投资、创新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招商活动。举办5场大型科技招商说明会,转化一批成果,建设一批项目。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建立上海濮阳创新驿站、北方技术市场濮阳联络站等技术转移的快捷通道,进一步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等创新资源密集区域的科技合作。今年力争引进硕士、博士以上高端人才20人,实现项目对接30项,引进技术、转化科技成果10项,新增产值10亿元。

五是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上取得突破。实施杰出人才创新基金专项计划,加大自主创新性人才培养力度,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跟踪科技发展前沿,每年重点培养3-5名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柔性引才工作载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进技术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依托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技工程建设项目,培养一批业务熟练、善于攻坚的一线科学技术人员,建设若干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近期组织一次人才引进座谈会,交流总结企业如何引进人才、留住用好人才的经验、做法、建议,探索引进使用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六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投入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把成果转化应用前景作为科技项目立项、支持的重要依据,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引导和激励科技人员支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支持创新主体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工艺和产品方面创造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探索建立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促进产业、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