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由国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承办的项目落地发布会宣布:一项可快速、高效吸附、过滤核污染废水的新技术,近日在我国研制成功,可用于防治放射性物质碘-131及其他放射性碘同位素的扩散,及广泛应用于核事故应急、核废水处理、核设施防护、医疗放射性废水处理等。这项高科技重大科技成果,将在国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这种材料对碘-131的吸附效率之高是令人震惊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说,该院
      这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新技术,是由一个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物理等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研制。其核心成员主要有:董良杰,催化生物陶技术、微鼻重金属过滤技术发明人;周景,美国马里兰大学化学博士、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刘志勇,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博士。
研发团队的领军者,知名环境科学家董良杰介绍说:这种新材料叫做催化生物陶,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陶瓷,也不同于传统的吸附材料,利用这种新技术制作的颗粒,是一种具有定向选择性功能的高效吸附材料,可以快速、简便、高效地吸附固定放射性物质碘-131和碘-125等碘放射性离子。这一技术的核心部分是在材料上实现定向、选择性吸附和固定功能。
项目总协调人、漯河市政协副主席、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松贺博士说,“我们将尽快把这项重大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目前该技术项目已经在国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了1亿元人民币,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建成并具备了规模生产能力,将于近期投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