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创新合作模式 提高服务能力 济源市科技局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

   2015-04-27 济源市科技局
32
核心提示:近年来,济源市科技局积极利用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多途径、多领域、多形式推进产学研活动

近年来,济源市科技局积极利用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多途径、多领域、多形式推进产学研活动,先后帮助11家企业与23家高校院所签订各类产学研合作协议24项,开展了以技术培训、人才培养、成果转让、联合开发、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有效推进了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了全市科技进步。

 一、深入调研,不断发掘产学研合作内在潜力     

一是摸底调研。组织专人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科技型企业开展走访调研,及时挖掘企业各类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并建立开展技术难题征集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共征集企业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70项,编印了《济源市企业技术需求及难题项目汇编》并配置光盘100套,分别发到高校院所进行技术对接。二是筛选成果。加强与科研单位、高校院所的联系,及时将高校院所等最新科技成果汇编成册发放给企业。先后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筛选高新技术成果及专利58项,编印《高新技术成果汇编》100发放到全市“十强十高”企业同时从中科院12个科研单位筛选了39项科技成果,在济源科技信息网上进行了发布,引导企业进行项目对接。三是走访对接。围绕该市主导产业,市主要领导多次带领企业深入高校院所“寻根问宝”,走访了中科院、省科学院等大院大所,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郑州大学等30多家高校院所进行了对接洽谈,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4项。

二、积极探索,寻求产学研合作有效方式         

一是组织专家到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与指导。先后两次组织兰州理工大学李公平教授到该市开展工业CT项目交流与合作邀请中国矿业大学伍小杰教授到维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新一代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合作;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相关专家多次到该市围绕铅冶炼废渣的综合利用开展技术服务。二是实施产学研合作示范项目。积极牵线搭桥,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通过共同承担国家和省市各类科技项目,解决技术难题,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先后促成中原特钢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合作,申报了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沉淀硬化型不锈钢产品开发”,赛沃思生物科技与郑州轻工业学院合作,联合实施了“多功能水凝胶重金属离子降解及检测材料的研发”项目,微浪石油与西南石油大学联合实施了“双三角形扶正器的研发”项目等,推动了科技创新倍增效应。三是组织参加产学研对接活动。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北京科博会、西安杨凌农高会等;组织举办了西安交大济源科技园科技项目推介对接会、中科院科技项目济源对接会、河南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济源对接会等,通过企业与高校院所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企业与高校院所的联系与交流。四是共建企业研发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依托高校的技术、人才优势,联合组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动产学研向纵深方向发展。先后帮助蓝曼节能等2家企业建设了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帮助济世药业等4家企业组建了市级重点实验室,海湾实业等9家企业组建了市级技术研究中心。先后依托济世药业建设了省冬凌草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依托市人民医院建设了省辖市远程医学分中心。

三、强化支持,提升产学研合作有效途径

一是对企业产学研依托单位的合作项目,优先推荐上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获批项目市级财政资金优先匹配。今年共上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0余项。二是加强对科技投入的统筹管理,设立促进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加大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和推动力度。经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市财政分别给予创建企业50万元和30万元资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济源市设立或与济源市有关单位联合建立研究机构,新购置研发设备达1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资助。三是营造良好合作氛围。通过培树典型,以点带面,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当前,培育了中原特钢、清水源、白云实业等10多家产学研典型企业。其中,中原特钢已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中科院等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拥有18项发明专利,多种产品产能及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