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组织相关专家研究与编制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16》发布。根据测算,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值逐年稳步增长,年平均增长12.9%,2015年指数值为183.3,2014年以来呈现出加速提升的态势,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报告着眼于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和区域创新辐射力等5个一级指标,以2010年为基期(基准值100),参考国际通行的创新评价方法,选取了众多具国际可比性的指标进行测度。
每5个就业人口有1人从事知识密集型产业
2015年,上海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体现了显著的人力资本优势。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总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该指标达到20.5%左右,全市每5个就业人口就有1人从事知识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2015年,上海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0年的13.0万元/人,年均增长超过7.3%,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提升速度达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3倍多,充分体现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2015年上海市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936.1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73%。市场机制在创新投入与资源集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上海吸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总额达到965.84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154.3%。截至2016年9月,“科技创新板”挂牌企业达到79家,已实现融资3.6亿元,资本市场助推效应开始显现。
一批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加速成长,科技服务业正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2015年,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营收亿元以上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333家增长到719家。
12位上海科学家,名列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名录
高水平科技成果持续涌现。2015年,上海科学家分别在《科学》《自然》上发表论文18篇、23篇,分别占全国的21.6%、25.8%,在基因组学、蛋白质、脑科学、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进展。汤森路透集团公布的全球2015高被引用科学家名录中,有12位上海科学家名列其中。据第九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18.71%,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4%。
功能性平台成为引领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从2010年的115家增长到2015年的146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施推进上海光源、转化医学中心、蛋白质中心、肝癌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一批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和研发机构作用持续发挥。微技术工研院在物联网领域形成全球化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已形成国内外技术转移渠道123个。
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显著。截至2016年10月底,符合“人才20条”条件的市场化认定的184名外籍高层次人才领取永久居留证。2015年下半年试点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以来,有 81名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沪就业。
以全市1/50面积,创造1/4地区生产总值
上海新设立企业数比例从“十二五”前3年的15%左右迅猛上升到2014、2015年的20%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3129家上升到2015年的6071家。500余家众创空间孵化机构有九成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自贸区新设企业占比大大提高,2015年新设企业1.8万家,以全市1/50的面积,创造了1/4的地区生产总值。信息化设施水平增速明显,用户可下载速率领跑全国,2016年第三季度达到13.54Mbit/s。
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得到有效破解。2015年,上海落实推进《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草案)》加快修订。全市共计11所高校、科研院所已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如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海事大学成功试点“先投后奖”和“先奖后投”的成果转化路径。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全校知识产权许可数量与2014年相比增长231%、知识产权转让增长近2倍、技术转让及许可年收入增长420%。
企业主体实力不够,上海缺乏科技龙头企业
从5个一级指标的稳步提升趋势来看,上海创新资源集聚丰裕,创新经济新动能正加速凝聚,成果产出支撑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向外溢出效应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不过,“态势喜人”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短板与不足。
一是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下降。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比重为60.8%,比上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这是近10年来首次降到60%左右。分析其主要原因,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速从“十二五”初期的23%下降到2015年的4%,而同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经费支出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14-2015年,企业对上海市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的贡献占到31%,而全国层面,企业的贡献达到71%。
二是PCT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偏低。PCT专利是表征技术创新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比较2004年至2015年8月国际科创城市的PCT专利申请量,上海有近1.3万件,而东京、首尔和巴黎分别是上海的17倍、4倍和3倍。2015年上海PCT专利申请量1060件,仅占到全国3.05万件的3.4%,而北京和深圳分别有4490和13308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认为,上海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在前3位的机构都为大学,而不是企业,反映出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据介绍,英特尔公司一年就有900多项专利,深圳的华为公司则每年产生两三千项专利。相比之下,上海目前仍缺乏大型的科技龙头企业。
三是作为中心的辐射能力尚需提升。常住外国人占比是评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国际化和辐射力的重要指标。上海在沪外国常住人口稳定在17.2万左右,不到城市常住人口的1%,与东京(15%)、伦敦(24%)、纽约(30%)等国际大都市有一定差距。在技术要素的流动方面,具备丰厚创新资源和强大研发实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应在区域技术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产业转移中技术输出方的重要角色。2015年,上海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占比为22%,其中技术输出方大多为外资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推动技术转移与要素流动向全球辐射,上海应发挥更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