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进军

   2016-12-21 科技日报
29
核心提示:  ■科技厅长话创新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寿子琪
  ■科技厅长话创新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寿子琪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工作时提出,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使命,也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标: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2015年5月25日,十届市委八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22”条),明确提出了上海创新发展目标。总的目标是: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并据此提出了到2020年和2030年“两步走”的阶段性目标。

  总体来看,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努力做到: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一定要有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和区域,着眼于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在提升我国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必须发挥重要作用,作出关键性的贡献。二是聚焦科技创新。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既要打造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高地,也要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地,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当好创新发展先行者。三是体现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关键要能够辐射带动更广大区域创新发展,能够为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支撑:系统布局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四梁八柱”

  围绕战略目标,部署实施具有高度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科技工程,是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选择。我们全面梳理创新资源,谋划布局了承担科创中心建设战略任务的关键主体、平台和抓手,搭建了支撑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

  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是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集中力量把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好”的指示精神,我们认真落实国家批复的建设方案,加快推进支柱性项目与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户上海和开工建设。谋划筹建国家实验室,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引领型、突破型、平台型的科技创新基地。加快集聚创新单元、研究机构和研发平台,成立李政道研究所,推动建设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等一批一流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一批国内著名高校及其研发机构踊跃集聚张江。加快构建创新网络,从点、线、面三方面推进网络化协同创新,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正在积极创建。加快实施大型科技行动计划,组织开展能源、类脑智能、纳米等领域的大型科技行动计划。

  建设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这是完善创新生态的迫切需要,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我们结合发达国家经验和上海实际,提出布局建设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并先期推动了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试点。目前,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系统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平台总的定位是,着眼于创新要素的集聚、开放和协同,聚焦研发与转化关键环节,依托高水平研究和设施,服务各类创新主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的协同发展,发现和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撑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为此,我们将重点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以及创新创业服务等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多领域融合、多学科交叉、多功能集成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区。聚焦张江、临港、紫竹、杨浦、嘉定、徐汇6个重点区域,集中布局重大创新项目,实行更聚焦的政策、更开放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努力把这些区域建设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各区充分发挥主战场的作用,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推出了一批扎实有效的具体举措,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目前,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区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创新集聚效应加快显现。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去年8月,上海出台了《关于本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推出26条具体落实举措,着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现有各类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500余家,超过90%的孵化器为社会力量兴办,苏河汇、莘泽在全国率先挂牌新三板,2015—2016年新增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并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区域性众创空间组织—上海众创空间联盟,大院大所、外资企业纷纷在沪设立众创空间。2016上海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6921家,是2015年的2.3倍,占全国四分之一。

  同时,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检验科创中心建设成效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看是否能够大幅度增强科技原创能力。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战略部署,我们将积极推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干细胞与组织功能修复、国际人类表型组、材料基因组、量子通信等一批重大科技前沿布局,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重点推进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大飞机、北斗导航、高端处理器芯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及配套装备材料、先进传感器及物联网、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若干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水平集成创新和应用能力。

  动力:通过“退放进变”,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今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复印发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国发[2016]23号),授权上海试点10项、20条改革措施。围绕政府管理、激励分配、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并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力求在1—3年实现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改革动力和制度保障。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转换发展思路,通过“有为政府”,激发“有效市场”,做到相信市场、尊重主体、各司其职、多元共治。通过退,对于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减少对具体项目的选择和企业创新的干预,更多地运用跟投、后补贴、奖励等投入方式,加强与市场资源的协同。通过放,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有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主动转型、腾出空间,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同时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进,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持续稳定抓战略、抓重大、抓前沿、抓基础,充分发挥自贸区优势,探索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变,积极转变理念,改进政府服务,减少政策预设,从过去偏重踢点球式的支持,转向需求导向和普惠型支持。

  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就是坚定不移地服务国家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国家战略落到实处的过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把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