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获奖总数占全国18%创历史新高

   2017-01-11 上海科技报
29
核心提示:  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前天在北京召开。上海共有52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前天在北京召开。上海共有52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18%,创历年新高。从获奖者年龄来看,上海青年科学家正不断成长为科研与学术带头人: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樊春海(1974年出生)、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谢少荣(1972年出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童小华(1971年出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何斌(1975年出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张清华(1970年出生),均为70后。

  赶超世界前沿体现国家战略

  移动通信是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移动4G标准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实力,体现国家战略。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奖项目——“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完成了多款TD-LTE/TD-SCDMA/WCDMA/GSM多模终端基带和射频芯片的研发,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为推动我国LTE网络的快速商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TD-LTE的国家化推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聚焦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近年来,上海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选准关系上海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之地,立足自身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领域,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若干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孟光领衔的“航天大型复杂结构件特种成套制造装备及工艺”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运载火箭的制造能力是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火箭贮箱五大关键成套制造装备及工艺,显著提升了箭体的制造水平,实现了箭体的绿色、高效、节能、高质量和高可靠制造。

  聚集民生科技收获丰硕成果

  在2016年度获奖项目中,公众普遍关注的医疗卫生、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等方面涌现了大量优秀成果。这些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保障百姓身体健康、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便捷百姓生活、促进上海城市和谐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是一类凶险的致死性疾病。第二军医大学景在平团队创新该类疾病的微创治疗技术,突破国际公认的血管微创腔内禁区,牵头制定我国首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腔内隔绝术应用指南》,改变了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传统单一的治疗模式;促进了我国在危重血管病诊治技术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我国在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近远期治疗效果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眼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团队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专业进展和新技术,就公众普遍关心和青光眼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拟,撰写《了解青光眼,战胜青光眼》科普书;并通过青光眼俱乐部、网络新媒体、社区咨询和义诊等多样化的科普宣教,建立起青光眼科普防治和自我保健的“上海模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推荐。

  内燃机节能减排与能源多样化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上海交通大学黄震研究团队历时20年,围绕柴油与替代燃料,发明了强化快速燃油喷射和高扩散度喷雾技术、高效清洁快速燃烧技术和多燃料适应性技术,用于柴油机和二甲醚发动机;与潍柴合作开发国际上首台满足欧VI排放标准的WP6DME二甲醚发动机,有力推动了我国内燃机节能减排与能源多样化领域的技术进步。

  同济大学斩获7个重大奖项

  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同济大学斩获了7项,其中5项为同济大学主持完成。土木工程学院李杰教授主持完成的“工程结构抗灾可靠性设计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论”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历经20余年努力,项目团队研究建立了结构抗灾可靠度的统一分析方法,理论成果不仅直接支撑重大土木工程建设,还被国内外研究机构在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海洋工程和船舶工程等多个领域加以实质性应用。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童小华教授主持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嫦娥工程、测绘卫星等航天重大工程提供了精准的遥感空间信息支撑。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蒋昌俊教授研发团队数年前就已攻克了大规模、高并发、强实时交易支付风控平台的若干关键难题,并通过与支付宝的合作,进一步研制了大规模分布式交易支付风险实时防控平台与专用设备。“网络交易支付系统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土木工程学院朱合华教授主持完成的“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已成功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乃至印度等130余项重大工程中,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支撑。

  此次上海获奖者中,“75后”、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何斌是最年轻的项目第一完成人。他主持完成的“大型风电水电机组低频故障诊断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研成果已被大型水电风电企业应用,保障了大型机组的安全。(作者:戴丽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