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22条”:制度创新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2017-04-05 上海观察
38
核心提示:  本月初,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8吋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的首台设备进场,计划今年6月全部设备安装、调


  本月初,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8吋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的首台设备进场,计划今年6月全部设备安装、调试完毕。预计今年第三季度,这条在市政府支持下,耗资数亿元打造的中试线将进入试运行阶段。届时,上海、外省市乃至国外的研发人员将利用8吋线,进行微机电系统(MEMS)和各种传感器的工艺研发,其成果在手机、物联网、机器人等领域有广泛用途。

  2015年5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共22条,从体制机制上提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之举。“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建设若干共性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就是其中一项举措。如今,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等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正快速发展,在多个产业领域研发、转化共性关键技术。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也是“22条”制度创新的一大亮点,已催生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等一批案例,让科研人员获得了“真金白银”。

   打造“四梁八柱”支撑高新产业

  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属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与聚焦基础科技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同,这类平台侧重产业技术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前,本市已规划首批18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创新创业服务等领域。

  上海微技术工研院是18个平台之一,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组建,主要瞄准“超越摩尔”。众所周知,集成电路行业有一条摩尔定律:在价格不变情况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和性能,每隔18—24个月会提高1倍。然而,业界还有“超越摩尔”一说,意指非数字、多元化半导体技术与产品(如传感器)可以在成熟的工艺生产线上研发,而无需遵循摩尔定律,在工艺尺寸上越做越小。


正在建造的8吋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传感器市场急剧扩张,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磁传感器等已成为手机标配。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王曦认为,上海拥有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研发和产业基础,应实施超越摩尔计划,争取在这一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并行。在市科委支持下,上海微技术工研院近年来加速发展,已孵化出10余家物联网领域的高技术企业。“8吋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则堪称“镇院之宝”,建成后有望吸引全球企业、科研机构与之合作,使微技术工研院成为超越摩尔领域的国际创新中心之一。

   推出科技成果转化上海“三部曲”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要创建新型研发组织,还要在法律、政策层面形成合力,激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2条”提出“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力度”,“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发布后3个月,上海高校首个“不低于70%”的案例诞生——上海理工大学决定将第三方机构估值的4件太赫兹技术专利,以无形资产投资成立一家企业,并将所持股份的80%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团队。上海理工光电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介绍,“太赫兹”(THz)是一个频率单位,0.1—10THz的电磁波称作“太赫兹波”。近年来,他领衔的团队研发出两种太赫兹人体安检仪样机,还研发出太赫兹谱仪,可用于药品、毒品、肿瘤细胞等多个领域的检测。

  好事多磨,工商部门在办理股权转让手续时,要求校方提供市教委批件,因为高校持有的股份是国有产权,按照国资管理规定,单位将国有产权无偿转让(奖励)给个人,需要主管部门审批。然而,“22条”提出“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是遵循这一指导意见,还是按原有的国资管理规定操作?市科委、市教委、市工商局为此召开两次专题协调会,最终达成共识,让太赫兹科研团队仅凭学校文件就获得了股权奖励。


记者体验太赫兹人体安检仪样机。吴国瑛 摄

  市科委主任寿子琪表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积极作为、加强协调。为贯彻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精神,今年,本市将颁布《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在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方式、勤勉尽责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形成突破。与此同时,还将出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2020)》,与《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22条”配套文件)组成上海地方“三部曲”,全面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催生工博会金奖

  制度创新释放了科技创新活力,近年来,上海在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上收获成果。2016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4.5代高分辨率投影曝光机、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并制造的高温超导带材生产线,双双荣获金奖。这两项成果的背后,都蕴含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突破。


工博会上,上海超导公司展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海沙尔 摄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制造装备的国产化,对我国在信息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今年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上海大学张建华教授,带领团队与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长期合作。一方面,高校科研团队深入了解企业的研发需求,并先后将10多名在读研究生输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另一方面,企业工程师可以使用上海大学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开展技术中试和验证。通过联合攻关,4.5代高分辨率投影曝光机的分辨率达到1.5微米,打破了原先由日本企业保持的世界纪录,使我国手机等电子产品屏幕生产线用上了国产装备。

  上海超导公司的产品,脱胎于上海交通大学李贻杰教授团队的发明:在实验室里,他们研制出国内第一根百米级高温超导带材。这种新材料能在较高温度下达到“零电阻”,在电力能源、高端医疗设备、轨道交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何尽快实现这个成果的产业化?投资方与交大洽谈后作出一个决定:出资“买断”李贻杰等人的职务发明专利,创办一家民营企业。上海超导公司成立后,交大并没有放手不管,而是与其合作成立了上海超导联合研究院。作为交大的二级学院,它的基础设施和日常运行由上海超导公司出资;研究院科研人员的工作紧贴企业的产业化目标,其考核晋升体系也以产业化为标准,而不是论文;在研究院产生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22条’提出‘鼓励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我算是这种创业模式的先行者吧。”既做公司副总裁又当交大副教授的洪智勇说。由于既可以做高校教授,又能专注于产业化研发,研究院对海外华人超导专家的吸引力很大,有利于在未来发展中不断集聚高水平人才。(作者:俞陶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