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内外各类发明展览会金奖13项……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一个个令人炫目的成就,让王军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但他睿智儒雅的外表下,独有的谦逊依然不变,对事业对创新的那份执着也未曾消耗半分。
“创新,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是王军的座右铭。在创新的道路上,王军走了30年,不曾停歇。每一次创新、每一项成果,都铭刻着这位普通钢铁工人对生产工艺革新孜孜不倦的追求。会议间歇,王军悄悄告诉记者,“白天的事忙完了,晚上还要埋头钻研技术,时间不等人呐。”
起底王军的发明成果,可以发现从剪刃装配到精整、精轧、卷取设备,创新几乎无所不在。王军第一次走进大家的视野,还是一名剪刃组装工,在热轧厂只是“辅助岗位上的辅助”。看似体力活,其实有大“学问”。王军提出的第一个创新成果———“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就是抓住这个关节点,通过简化更换程序,使以前两个人花一个半小时干的活,一个人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哪怕是最普通的一个活,也能激发王军的“灵感”。工友们常津津乐道:王军竟然从倒垃圾中“倒”出了专利!!原来,热轧厂吊装工业垃圾时,现场指挥人员要爬到两米多高的车顶上进行脱挂钩操作,既耗时又危险。注意到这个问题后,王军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两张式铰链周转箱的结构特点,将单绳吊卸设定为长短绳组合设置和短绳吊环的钩式设置,实现了吊装中的自动脱钩,再也不用人工进行脱、挂钩的危险性操作了。 而“高强度全密封精整矫直机支承辊技术”的发明,则让王军登上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这项包含12项专利、6项技术秘密的技术改进,后来在不同产线推广应用。不仅满足了高强度钢板的生产需要、降低了钢材浪费率,还以仅仅100万元的成本,获得了5300余万元的年收益。 王军在多年的创新实践中难能可贵地保持了零失误的纪录。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近乎苛刻地对待自己,常常在厂里一呆就是几个月。王军说:“不是我不想回家,是不敢回家。万一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随时都可能影响正常的生产速度;一旦生产线停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在王军眼中,创新从来不只是科技人员的事,同样能成为一线工人的“专利”。2008年王军创新工作室成立,目前已发展到二三十名成员,以现场一线工人为主。近几年,工作室已培养出3名宝钢工人发明家。热轧厂的员工都以能成为王军创新室成员而自豪。如今,王军所在宝钢股份热轧厂已形成王军创新室、发明创造协会、孔利明式创新小组、全厂群众合理化建议和自主管理4个层次的群众性创新工作机制和平台。王军创新室引领着热轧厂连续十二年获宝钢创新排名第一,共获专利679项、国内外各类创新成果奖85项、3年创经济效益超8亿元,创新成绩辉煌,2014年荣获国家人社部命名王军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 “一人进百步,不如百人进一步。”王军说,“只要有创新意识并愿意付出,把自己的创新潜能给激活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作者:徐容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