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2日,天舟一号成功与天宫二号实现首次自动交会对接,大吨位航天器的对接又是一次突破。为了这次任务,张崇峰时常往返上海北京。
当记者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见到张崇峰时,他刚从北京出差归来。拿到新领的证件,微笑着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又是一个5年。”这位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还有一个身份——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这是他第二次以党代表的身份参会。
“这次开会,我要说说创新话题。”作为党代表,他走访基层单位,收集了不少建议。其中,大家多次谈到后续发展动力问题。“拿航天来说,我们正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可是航天许多顶尖技术仍然局限在‘小圈子’里,并没有和社会发生深刻联系。”
今年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这其实是一种信号。”张崇峰说,当今时代,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更为深刻复杂,特别是技术方面,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两者的通用性越来越强。放眼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出,从计算机、通信网络、航空航天、核工业,到先进制造业等各个领域,都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有联系。“这一点,我们做得远远不够。”他举例,研究飞船对接,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掌握了国际尖端技术,可是仅仅运用在航天领域,“对国家的贡献很大,但对社会的贡献仍然不够。”他说,在大飞机、船舶等领域同样碰到这个问题。
“十几年前,可能我们还会感叹缺技术人员。可是现在人才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缺的是才尽其用。”为了研究对接技术,张崇峰从青年做到中年。“当年对接机构研制队伍只有7人,现在有100多人,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个个都是中坚力量。”他说,从国家到上海层面,都出台了许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但受体制机制、成果产权等限制,科技人员的潜力和活力并没有完全被激发。
“创新发展需要时间和土壤。”张崇峰相信,这些问题在下一个5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内会逐渐破解。5年前,在上海航天“921”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他曾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他坚信,上海这座城市的未来,值得期待。(作者:彭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