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际科技合作:唱响“一带一路”好声音

   2017-05-12 科技日报
66
核心提示:  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是“国际合作,实
  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是“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实际上,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已经唱出了“好声音”,并将演奏出华丽的乐章。

  即将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助推科技创新合作,以及在其框架内的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已经获得广泛共识。中国科技管理部门该如何借助国家外交的主场优势,高效推进与沿线国家的重要国际科技合作?就这一话题,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日前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

  凝聚共识 科技双多边合作大有可为

  记者:您怎么理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与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关系?

  叶冬柏:中国在4年前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得到了国际上广泛响应,科技究竟发挥怎样的作用?我想,可以先跳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特定范围来思考这个问题。

  当今世界已经把创新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而科技创新是核心,各国对它都非常重视,把它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另一方面,国际科技合作有它独特的优势,科技无国界,科学家在讨论科学问题、研究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出发点是为全人类谋福祉,因此,科技成果可以很快共享。基于这两点,在科技创新领域,大家最容易达成共识。

  再回到“一带一路”倡议的讨论范畴,沿线各国科技发展水平、发展基础不尽相同,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意愿强烈,科技合作相对而言更容易,因此,在“一带一路”总体合作框架内,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

  求同存异 中外科技合作呈多赢态势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刚提出来的时候,西方国家质疑中国借此输出过剩产能等,中外科技合作又是如何打消这些质疑并取得沿线国家信任的呢?

  叶冬柏:在科技创新领域,各国有各自的特点,中国不会自以为大甚至自以为是。只有开展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产生更丰富的成果。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是“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我们希望在与沿线国家自身发展计划比对后,求同存异,找到双方感兴趣的合作内容和项目,结合彼此的优势,使双方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合作更加顺畅和完整。

  实际上,对于某些沿线国家来说,中国惠及民生的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用于改善其人民生活和生产,促进其经济发展,我们为何不能把这类技术转让给他们呢?而且,科学家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也是大家非常愿意看到的结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正是我们与各合作国高效沟通互动的好时机。如果按照一对一模式去沟通,很难快速推进很多的高层会晤,而有效利用“一带一路”平台,我们在两三天就可能召开一二十个双边和多边会晤,沟通效率大幅提升。

  多措并举 多层次科技合作“连连看”

  记者:在与沿线各国达成共识及至共赢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合作方式?

  叶冬柏:沿线国家科技发展程度不同,我们设想的合作方式有几类:第一,与基础研究比较扎实的国家合作,主要是就共同关心的重大科技领域的重大课题开展共同研究,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合作平台;第二,与拥有较成熟基础技术或经验的国家,可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把我国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嫁接”过去;第三,我国成功建设的15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数百个孵化器等成果转化方式,引起沿线国家的强烈兴趣,合作开发高新区和孵化器也是一种合作方式;第四,对欠发达国家,通过开办技术培训班,广泛地培训对方国家科技人员,为今后开展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人才交流 科技资源互动“第一法则”

  记者: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中,科技人才交流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叶冬柏:总体来说,以人才交流带动国际科技合作是第一法则。通过人才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和互信,是开展更广泛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以前我们经常说,人才战略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我们主要倡导“走出去”。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当然好,但国内科研人员如何“为国服务”也同样值得思考。在特定情况下,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和联系的时候,希望科技工作者能找到用武之地,进而报效祖国。

  此外,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员来华交流,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2013年科技部启动实施了“亚非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支持亚非地区4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目前,已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蒙古、泰国、斯里兰卡、尼泊尔、埃及等国家200余名青年科学家来到中国,在各领域开展科研工作,知华友华的国际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旗舰项目 科技合作远航的“压舱石”

  记者:除了互派科技人才,还有哪些重要的国际科技合作方式?

  叶冬柏: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还包含另外两个重要部分。首先,科技进步本来就需要科学家之间开展学术交流;其次,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旗舰项目,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如果说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的助推器,那么,旗舰项目就是确保其稳健推进的“压舱石”。

  早在2001年,我国就在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就是要通过统筹、整合中国产学研科技力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共同推进全人类科技进步。现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我们希望就共同关注的能源、资源、环境、健康等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展开卓有成效的跨国界科技攻关与合作。(记者 房琳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