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俄院士为何先婉拒上海国际科技合作奖?并非因为普京颁给他“为国贡献奖”

   2017-06-14 上观新闻
40
核心提示:  华东理工大学牟伯中教授打开电子邮箱,里面有好几封来自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伊万诺夫院士的邮件。


  华东理工大学牟伯中教授打开电子邮箱,里面有好几封来自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伊万诺夫院士的邮件。其中一封竟是婉拒大奖的——这位俄国老教授说,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绩属于全体科学家、合作企业和油田工人,不能由自己独享;而在另一封邮件中,他介绍了整个中俄合作历程,感谢为此付出过的所有人,并说明是代表俄罗斯和整个团队而领奖。

  在这一年度的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与牟伯中教授长期合作的俄罗斯科学家米哈伊尔·弗拉基米诺维奇·伊万诺夫,最终名至实归荣膺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在他发来的照片中,既有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他颁发“为国贡献奖”,也有他与牟伯中等中国科学家把酒畅聊。


伊万诺夫院士接受普京嘉奖

  “伊万诺夫教授非常热爱祖国,也非常热爱中国,在技术上没有一点保留。”牟伯中感慨道,作为国际闻名的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指导了中国首个内源微生物采油的工业化试验,大大促进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国内应用与发展,而在合作中始终对中国科研人员平等友好相待。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事实上,我国油田平均采收率不到40%,也就是说大半石油仍残留地下难以开采。一般而言,油井在经历初期井喷后就归于“平静”,在地下数千米范围内藏身于无数裂缝、孔隙中。通常,开发者向地下不停注水,以水流“洗油”,抽取“水油混合液”。于是,一些千万吨级大油田,采上一桶油,九成是水,一成才是油。此外,油田还常用大量化学制剂来驱油,伴生了环境污染可能性。


伊万诺夫院士(中)与牟伯中教授(右)等在一起

  而这位年过七旬的俄院士,正是著名生物地球化学家和地质微生物学家,也是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主要创建者和工业应用引领者。伊万诺夫等专家师法自然,在大地深处找到了“食油”微生物来帮忙,它们本能地产生表面活性剂,“就有点像洗洁精,可以把碗上的油污洗下来”。牟伯中介绍,调控这种洗脱作用的微生物采油法,可实现油藏的保护性开采、可持续开发。

  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一直专注于微生物采油研究的牟伯中与伊万诺夫建立了联系。2002年,双方终于签下合作研究协议,此后又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在两国政府共同支持下顺畅展开合作。十多年来,伊万诺夫保持着非常务实的俄式风格,每次来华交流,行程都排得非常紧凑。比如做完报告,指导完学生,就直奔油田采样。住就住在学校里的晨园招待所,吃就吃在油田上并和大家在一起。即使无法亲身前来,在华理建设油藏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时,他也热情地派人来帮忙。


伊万诺夫院士(中)与牟伯中教授(右)等一同合影

  迄今为止,牟伯中团队已与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香港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相关机构在生物采油基础与应用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并且联合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今春,牟伯中参加完他们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结题验收会,带回又一个好消息:专家意见证明,我国微生物采油关键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前列。

  科学家究竟是什么?牟伯中的理解是,利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继续探索未知领域——最终,“为全人类谋福祉”。在与伊万诺夫教授合作的过程中,他对此体会尤其深刻。而伊万诺夫也在写给牟教授的电邮中,表达了对中俄年轻一代科学家继续开展合作研究并取得更大成绩的期盼。中俄团队认为,中国适合于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石油地质储量超过百亿吨,这一储量约占全国一半,预计全部应用这类技术后的可采储量有望增加约5亿吨,让大批处于开发中后期的油田焕发“第二春”。

  字里行间,满是这一位外籍友好科学家的执着与胸怀。(作者:徐瑞哲 石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