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造出激光器最强“心脏”

   2017-06-28 解放日报
31
核心提示:  在胡丽丽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块与众不同的玻璃,通体泛着紫红色的光芒。“这就是钕玻璃。”胡丽丽说。
  在胡丽丽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块与众不同的玻璃,通体泛着紫红色的光芒。“这就是钕玻璃。”胡丽丽说。为了它,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科学家们,默默努力了半个世纪。

  钕玻璃是指含有稀土发光钕离子的特殊玻璃,它可以在“泵浦光”的激发下产生激光或对激光能量进行放大,是激光器的“心脏”。激光钕玻璃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激光装置输出能量的潜力和质量,是目前人类所知能够输出最大激光能量的工作介质。钕玻璃体积越大,生产难度越高。经过十多年攻关,胡丽丽带领的团队,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顺利熔炼出400×800×40mm,单片重达65公斤的钕玻璃,实现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的批量生产。

  和高调的钕玻璃相比,胡丽丽看起来再普通不过,一头灰白短发,一身朴素衣裳,讲起话来轻声细语。在同事们眼中,平时和蔼可亲的她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激光钕玻璃有28个技术指标,只要有一个不达标,就是不合格产品。冷了会有裂纹,受潮了容易发霉,包边胶的耐环境性差一点就会脱胶,就连手指轻轻按一下,都会留下不该有的应力。

  在攻关开始前,国内仅有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掌握了激光钕玻璃单片熔炼技术,连续熔炼技术还从来没有做过。胡丽丽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通宵加班是家常便饭。“难题非常多,那就一项一项来。”除水、除杂质、包边,每一个难题的背后,都是2到3年的艰苦攻关。

  “胡老师一头的白发,就是在钕玻璃连续熔炼工艺研发压力最大的时候冒出来的,那个时候她也就40来岁吧。”上海光机所正高级工程师陈树彬,是项目第二完成人,对胡丽丽最了解不过。胡丽丽却不甚在意。面对记者,她再三表示,“讲讲我们的团队吧,他们付出了太多。”

  “很多人一毕业就加入了我们的团队,十几年钻在一门技术里,做到了极致。”胡丽丽说,团队连续7年放弃春节,选择在车间加班。“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已经白了头发,伴随结婚生子的人生历程,他们把自己要攻关的技术当成了另一个孩子。”十多年前,团队刚刚开始连续熔炼实验时,是在一个用采光瓦搭成的简易棚子里。夏天棚子里的温度超过了40摄氏度。“待一会儿就感觉要中暑。”陈树彬说,即便如此,他还是要和同事一起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地“钉”在车间里。

  科研工作辛苦而又清贫,在外人看来宛如“苦行僧”,令胡丽丽欣喜的是,团队规模在不断扩大,如今已有87名正式职工,而且团队中80%是80后,年纪最小的是一名化学分析师,出生于1994年。“这些年不是没有人离开,胡主任虽然心里难过,但还是选择欢送他们。”陈树彬说,不过也有人在离职后放弃了高薪工作,又回到了上海光机所。“他们觉得,在这里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记者 王闲乐)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