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下午举行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扩大)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向全体代表报告自贸试验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住房、补短板等重点工作进展以及下一步工作考虑。
强化自贸区建设“三个联动”
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三年多来,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实现了初衷。”应勇说,今年3月底,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上海自贸区全面深化方案。上海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全面深化方案分解细化为98项改革任务,明确了今年的24项重点工作。
自贸试验区新一轮建设,到2020年的目标已经明确,核心是要坚持制度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关键是要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加快健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服务、政府管理“四个体系”;最终是要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贸试验区,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应勇表示,自贸试验区新一轮建设,必须抓牢“三区一堡”“三个联动”重要载体。
“三区一堡”,一是建设开放与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是树立系统思想,注重改革举措配套组合,放大政策集成效应。当前有两项重点举措:一是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二是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
二是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关键要对照国际最高开放标准,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进行更为充分的压力测试,为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累试点经验。要抓好自由贸易港区建设,上海要建设的自由贸易港区,不是保税区或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简单升级版,而是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率先探索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经济管理体制机制。
三是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要通过政府职能再造,探索建立经济管理新体制,实现更优的环境、更方便的准入、更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核心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之一是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证照分离”改革,今年的任务主要是扩大试点事项,扩大试点范围,完善以综合监管为基础、专业监管为支撑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四是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总的考虑是,以经贸合作为突破口,以金融开放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人文交流和人才培训为纽带,以同全球友城和跨国公司合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应勇说,上海自贸区建设要强化“三个联动”,就是要强化区内改革与全市改革的联动,强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强化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联动。
建科创中心人才是基础关键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好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载体。
应勇表示,当前重点从四个层面推进:
第一个层面,集中力量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的创新高地,必须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加快建设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尽快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
一是筹建国家实验室。今年3月国家出台了国家实验室的组建方案,上海正抓紧完善张江国家实验室的筹建方案,力争进入第一批序列。
二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设施群。在张江地区,有望率先建成世界上水平最先进、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光子领域大科学设施群。
三是培育和发展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目前,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中科大等一批高校创新资源已向张江地区加快集聚。去年,李政道研究所已依托上海交大正式挂牌成立。
四是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张江科学城建设。张江科学城规划面积约94平方公里,总的定位是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的市级城市副中心,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城。重点是推进从园区向城区转变,从科技向科学转变,从道路向街道转变。目前,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已完成编制。
第二个层面,加快推进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这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节点,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举措。主要考虑是,通过布局一批实体平台,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突破、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现已初步梳理了18个平台,覆盖5个领域。平台依托一个或若干个区建设,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目前已有5个平台启动建设。
第三个层面,加快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特色发展。这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按照创新资源比较集中、创新特色比较鲜明、创新功能相对突出的标准,已初步选了一些重点区域作为重要承载区。
第四个层面,在全社会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源泉。重点是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综合服务。下半年,2017年国家“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将在上海举办。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
同时,要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加快落实“全创改”10项先行先试改革措施,着力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企创新机制等瓶颈问题。
“建设科创中心,人才是基础、是关键。”应勇说,目标是把上海建成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了人才政策“20条”“30条”,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人才政策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人才政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勇表示,要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解决人才关心的问题,不断巩固和提升上海的人才制度优势。
加快构建购租并举住房体系
“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住房问题,努力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应勇说。当前,上海住房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今年,上海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调控效果逐步显现,但控制高房价、高地价的压力仍然很大。上海严控高房价和高地价不是权宜之计,减少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也不是权宜之计,必须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不放松。
应勇表示,为了进一步解决好住房问题,近期上海研究出台了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上海住房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市情、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实现住房总量平稳增长、住房价格总体稳定、住房结构有所优化、住房困难有效缓解、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管理能级显著提升。
应勇说,住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1234”。“1”是“一个定位”,就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是“两个体系”,就是建设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3”是“三个为主”,就是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4”是“四位一体”,就是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这些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住房工作主要对象是两类人群。一是上海户籍人口中的住房困难群众。帮助这部分群众解决住房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下大力气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条件。二是对上海发展作出贡献的非沪籍常住人口,尤其是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解决住房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第一,加快构建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大幅增加租赁住房供应,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将新增供应租赁住房70万套,占新增市场化住房总套数的60%以上。
第二,加大住房供应力度。今后的市场调控要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发力,更多地从供给端发力,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稳定市场预期。“十三五”期间,要显著增加住房供应总量,新增供应各类住房170万套,比“十二五”增加60%左右,做到商品住房供应稳中有升,租赁住房供应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确保供应。要显著增加中小套型供应比例,优化供应结构。要显著增加住房用地供应。
第三,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要强化严格执法、联合执法,通过严格管理管出好的市场秩序。重点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对房地产中介的整治力度。二是加强对房地产开发、销售的监管,督促开发企业严格按合同约定开工、竣工,坚决查处捂盘惜售、炒作房价、变相涨价等行为。
第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廉租住房,要继续做到“应保尽保”。公共租赁住房,将结合发展租赁住房再建设一批,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产业园区自建单位租赁房。共有产权保障房,重点是完善政策,进一步扩大保障覆盖面。征收安置住房,重点是调整完善征收安置政策。
第五,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和旧区改造。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先后开展了两轮大规模旧区改造。目前部分区已经基本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的改造任务,中心城区留下的里弄住宅主要是新里、一级旧里、质量比较好的二级旧里。今后的城区改造要走城市更新的路子,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到“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以保留保护为主,关键是要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前不久,上海制定出台了促进风貌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核心是“亮旗”,尽最大努力保护历史风貌。主要措施:一是明确保护范围。重点是确定第二批风貌保护街坊名单,实现里弄住宅保护全覆盖。二是健全保护制度。重点是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在各环节都实现严管。对破坏历史风貌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查处。三是完善支持政策。重点是完善房屋修缮和居民安置政策,改善当地住房困难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继续推进旧区改造。
抓攻坚抓深化防止“五违”回潮
应勇表示,今年,市委把“补短板”列为重点推进的八项工作之一,聚焦“四项整治”,努力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第一,全面加强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到今年年底,全市中小河道要基本消除黑臭、水域面积只增不减。整治对象是按照全覆盖要求、分三批梳理出来的1864条段、1756公里黑臭河道。上半年,第一批471条段的河道整治工程已完成545公里,占任务量的86%。第二批702条段和第三批691条段的河道整治工程已开工915公里,占任务量的81%,已完成386公里,占34%。下半年,要全面完成前两批河道整治,基本完成第三批。
水环境治理方面,今年还要全面落实河长制,切实发挥河长在河道治理、长效管理方面的作用。
第二,继续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2015年6月,上海全面启动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到去年年底,全面完成了前两批共28个市级地块、258个区级地块的整治。整治后的区域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今年是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的攻坚年、深化年。”应勇表示,攻坚,就是要做到“两个基本”,即郊区“五违”问题突出的重点区域基本得到解决,中心城区违法建筑集中成片的区域基本得到消除。年初,确定了22个市级地块和307个区级地块。上半年,已有11个市级地块完成整治,其余市级地块的进度也大都超过90%。重点区域环境整治也带动了全市面上的其他整治工作,上半年全市拆违6662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了黄浦江上游浮吊整治和“三无”居家船舶整治。下半年,要全面完成第三批地块的整治任务。深化,就是抓好整治后地块的长效管理和开发利用,防止“五违”现象反弹回潮。
第三,深化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综合整治。去年3月起,上海开展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今年的工作重点是落实新修订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强化依法严管,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推动整治取得新成效。同时,加快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建设,延长部分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时间,进一步改善市民的出行条件。下一步,要坚持依法严管,依托信息化手段,深入开展机动车、大型车、电动自行车等专项整治,加强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扩大整治成果。
第四,加强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整治。今年以来,上海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的要求,严格执行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条例,大力推进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建设,重点是强化依法严管、强化责任落实、强化科技支撑、强化齐抓共管的合力。
上半年,对无证食品生产经营的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对群众有需求且不扰民、符合食品安全管理要求的无证小餐饮,探索实行了临时备案监管。应勇说,下一步,还要加大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深入治理无证食品生产经营,完善网络餐饮服务、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等监管措施,同时建设一批诚信规范、市民放心满意的食品生产经营示范企业。
应勇说,除了“四项整治”,今年还要重点抓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将按照“条条有整改、件件有着落”的要求,在9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改任务。(记者 王海燕 孟群舒)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