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把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当利润

   2017-09-06 科技日报
28
核心提示:  距离上海人才新政“30条”颁布已近一年,从政策到实际细分、落实、执行,人才“30条”的落地征途走了多
  距离上海人才新政“30条”颁布已近一年,从政策到实际细分、落实、执行,人才“30条”的落地征途走了多远?

  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弘日前在“领导干部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说,做好上海的人才工作,首要任务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加大人才“30条”配套措施的细化支撑力度,加大放权松绑力度,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2000年前后上海一大批应用类研究院所专制成为企业,让这些研究所直接面向市场。

  然而,体制活了,资源却少了。上海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钮晓鸣说,科研院所转制后,人才问题,尤其是学术带头人的缺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瓶颈问题。

  另一方面,国企每年要考核利润,而引进领军人才后,仅从数字上看,引进当年、甚至未来几年内都很难带来利润。人才投入见效周期长,这对原本就不景气的转制院所而言,无疑又是一记重锤。

  面对这些转制院所的业绩考核难题,作为国资管理及主要经营者,上科院提出“将科技创新人才投入视作利润”的考核办法,并将在2016年度考核中实施。例如,某转制院所当年度净利润500万元,其中,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投入100万元,则在年度考核时,该所的净利润将被视作600万元。据了解,上科院将该项政策根据实施效果予以完善,并在上海市科技党委、市科委的支持下推广到全市。

  在2016年度业绩考核中,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成为首批受益者,共“抵扣”人才引进投入125万元。如此变成本为利润的“巧算法”,将常规考核转变为引导转制院所强化人才工作的“利器”,有利于缓解转制院所人才引进的成本压力,促使其大胆放下负担,鼓励其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从根本上改善其人才投入动力不足的现状,从而逐步焕发转制院所的创新活力。

  过去,对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而言,企业任职或个人创业,还能保留编制,这无疑是天方夜谭。即使这样做了,也要承担很大风险。如今,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企业任职或个人创业,并保留编制,已成为常态。

  上海微系统所2016年4月开始实行的企业任职及个人创业管理实施细则,为所里科研人员托了底,让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参与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按照管理办法,上海微系统所核定10%—15%的流动岗位用于到相关企业任职或个人创业。所里科研人员签订协议后,可以去企业任职、在岗创业或离岗创业,年限为3年,期间科研人员编制保留3年。

  离岗创业,副研究员徐德辉是上海微系统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徐德辉在新微创源孵化器园区内创办上海烨映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他的创业。目前,公司的热电堆红外传感器产品广泛应用于红外温度计、温控器、气体测量、智能楼宇、测温枪、电机控制、工业仪表、物联网的智能感知和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截止到目前今年公司产值已达500多万,预计年底将实现1000万元产值。据介绍,上海烨映电子产品在市场上已经逐步替代进口芯片。

  “市场占有率方面,我们有信心通过自主芯片技术做到全球第一。”徐德辉豪情满满,“很感谢国家和上海微系统所里给我尝试的机会和政策,让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创业。”(记者 王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