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双创周在上海|创业达人:在中国,创业的机会就像细胞分裂一样,任何时候不会晚

   2017-09-16 上观新闻
51
核心提示:  参观者正在与一名“云端”机器人互动。    今天,2017年全国“双创活动周”重点活动之一的“创新创


  参观者正在与一名“云端”机器人互动。
  
  今天,2017年全国“双创活动周”重点活动之一的“创新创业七日谈”首场活动在杨浦区长阳创谷举行。该活动由市科委主办,主要围绕创新创业主题,携手上海杨浦、闵行、虹口、徐汇、嘉定、浦东、静安等七个区,邀请政府代表、创新创业导师和创客领袖等,分享最具特色的创业理想,以及行业发展的方向和预测。

 
  双创周上展出的新型电动跑车。
  
   还有好的创新创业机遇吗?
  
  根据2016年数据统计,全国新注册的企业主体有554万多家,平均每天有1.5万家企业注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一些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可能会问,这一波创新创业浪潮过后,还有好的机遇吗?
  
  “现在和未来最活跃的群体就是创业者,因为创业者本身的基因就是创新。”杨浦区科创中心主任谢吉华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当他多年前来到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时,别人都问他是不是养鸡去了。那个时候,人们对孵化器还不甚了解。2010年,他们迎来了第一家孵化培育的上市企业华平股份,该企业仅仅用了6年半时间,就从6个人壮大到了几百人的团队,从100万注册资本到上市那天达53亿。
  
  “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一批创业者叫个体户,90年代把那些‘下海’的叫做私营企业家,现在随着资本市场的介入改叫民营企业家,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谢吉华认为,现在全球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而中国在这个时间节点迎头赶上了。
  
  对此,儒竞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裁雷淮刚感同身受:“我第一次创业是在1998年,在大学教授中属于不务正业的人,不仅被别人看不起,职称很难评,收入也很低。现在的创业环境真得非常好,许多高校也搭建起了创业的平台,机会也很多。”
  
  “机遇才刚开始。如果按照一次创业浪潮的周期来看,前面十几年只是一个积累阶段,爆发阶段是后面几十年。就拿人工智能来说,首先是有了移动互联网,然后是云计算、大数据,这些都具备了以后才能谈得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后面还有生物智能,机会才刚开始。”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说。
  
  “我们是做企业服务的,一直在追一波一波的热潮,2012年的时候我们正好追上了一波移动游戏的热潮,当时差不多有1万家企业在做这个。技术虽然在不断积累,但人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的痛点没有解决,创业者可以不断地看到这里面的机会,就像细胞分裂一样,不断地延伸出来,所以我们对于未来风口是充满希望的,就怕自己的想象力跟不上。”英语流利说联合创始人林晖也非常看好未来的创业机遇。
  

双创周上展出的国产隐形无人机。
  
   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的“上海特色”
  
  此次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第一次落地上海,在创业者心中,上海的“双创”活动有哪些特色呢?
  
  “上海的国际化特点可能在全国是独有的。”谢吉华说,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上海都希望能够定位成一个枢纽、一个支点,连接全球服务全国,这是上海双创一个很大的特点。据介绍,杨浦区科创中心去年在伦敦建立了欧洲最大的孵化器——上海伦敦创新中心,今年又在波士顿建立了波士顿创新中心,正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创业者走向国际。
  
  毛大庆谈到,在上海的小微公司或创业公司里,外国的创业者特别多。为什么他们选择落地在这里?还是看中了上海的国际化氛围,不仅外语服务环境好,外国人的社群也多。
  
  市科委主任寿子琪在“七日谈”首场活动介绍,上海的“双创”国际化程度很高,约占20%。除了国际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也是上海着力打造的“双创”特色。上海现有500家左右的众创空间,尽管数量很大,但希望主导我们的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要从量向质提高。尤其是专业化问题,众创空间不仅仅是一般的服务,更要提供专业的支撑。从上海创新创业的情况来看,现有创业者平均年龄在36岁左右,创业者的学历也很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2%以上,同时有很多的创业是专业化的,硬技术含量超过72%。上海既支持创业模式的创新,也支持硬技术的发展。(作者:黄海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