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创新论坛,全球“大咖”云集,大视野热议科技创新的格局与使命。昨天,一位重磅嘉宾的发言主要内容,是一部三分钟的动画片。
14时20分,站在分论坛区域(城市)论坛发言席的夏洛特,是瑞典创新局局长,也是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她点开的动画片,童趣盎然——宛如橡皮泥捏出的城市车流如织,渐渐地,车道、停车场开始不断被绿地、公园、电影院、广场等公共空间取代,而城市节奏丝毫不乱,孩童的笑声越来越多。带来这一切美好改变的,正是隐于动画片背后的城市科学规划,以及包括自动驾驶、交通智能控制体系、卫星定位等海量高新技术的集聚。
“这代表了我们对未来智能城市的理解。”夏洛特女士用这句话总结这部动画片,也赢得了满场掌声。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世界城市的竞争以创新为主轴,已成共识。如何因地制宜,以更适合自身的范式集聚创新要素?论坛上,来自全球多个城市的观点,新鲜而有趣。
创新要素权重不断加大
一场基于城市的科技创新“空间革命”,正悄悄进行。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这样表述。
当前,在创新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世界进入以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时代。创新资源越来越明显地突破组织、地域、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城市作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仲量联行研究部门进行追踪城市竞争力的深度调研时,涉及300个可变性指标,其中10%与创新有关,令人关注的是,这一占比已经比过去翻了一倍,可见其直接的创新要素在城市发展的权重不断加大。
夏洛特女士带来这样的数据:全球GDP的50%,由全球300个最大的创新集群创造,其中城市比重增加。
来自法国格勒诺布尔的创新校区项目战略委员会主任西尔维提出了城市定位的观点。她说,“格勒诺布尔并非大城市。我们的创新发展方案是充分依赖强势的教育资源,通过虚拟、实体等多种网络平台,取得与其他城市、地区在人才等多种要素上的合作互补。”在芬兰,由政府主导的创新城市项目,让城市管理方、企业、研发机构更好地融合并发力。值得一提的是,生态经济、智能能源、网络安全、未来健康等多个项目,分别以不同的城市为核心,主导推进的过程中,也成为城市因地制宜、激活创新动能的契机。
上海演绎创新“多重奏”
“创新环境必备七大要素。”仲量联行全球研究总监罗斯玛丽列举:人才、信息、创意、空间、数据力、交通运输、资金……这些要素的集聚方式,应是每个城市的“自变量”,方可得到最优解。
上海,正在走怎样的路?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王战教授分析专属于这座城市的“自变量”。中心城区700余平方公里,非中心城区6000余平方公里,这一“区隔”,令上海有更大空间演绎独一无二的创新“多重奏”。
比如,杨浦区依托区内十多所高校,成功从工业区向“知识创新区”转型,与硅谷之道异曲同工;松江与浙江之间的高速交通成为“科技走廊”,沿线孵化大量新兴科技企业,产值增长200%左右;浦东张江地区,包含信息技术及医药技术的两大核心创新点,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继续用好这两大“创新战略空间”是关键。王战认为,检验标准可以很直观,看出现了多少家“独角兽企业”(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创立时间较短的企业)。目前,硅谷的数字是101家;中国共133家,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其中上海26家。“我希望未来上海的数字可以变成50家。”(记者 彭德倩)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