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发布《2016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近日,《2017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编制完成,并在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正式发布。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分值的变化反映了近年来上海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进程。以2010年为基期100分起计,2016年达到了224.9分,较上年提高22.7个百分点,是历年来最高的上升幅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显示度明显提升。
一 2017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总体情况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16年综合分值达到了224.9。在五个一级指标中近年来科技成果影响力的提升幅度最大,年均增长16.1个百分点,特别是2016年增速高达34.0个百分点,显示了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加速崛起趋势。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及各一级指标年度分值(2010-2016)
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力和区域创新辐射带动力提升速度亮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5.6和15.0个百分点,体现了上海近年来率先加速向创新经济转型,在越来越广阔的创新网络中发挥引领、枢纽作用。创新资源集聚力和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力稳步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0和12.3个百分点,体现了上海近年来城市创新生态的不断完善优化。面向海外智库专家和跨国企业专家的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上海当前属于全球创新活跃城市之列,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区域关键节点;当前上海各行业、各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全球领、并、跟跑比例约为1:5:3;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配置能力正从亚太级别向全球级别跃升。过半数受调查者认为未来10年上海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创新城市之一;约四分之一受调查者更乐观地认为未来10年上海将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创新明星城市。大约四分之三受调查者认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突破口所在。
在关于上海城市特征印象关键词的调查中,国际化、金融和商务成为全球受调查者选择排名前三位的关键词,创新和科技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其后依次是贸易、包容、规范、交通枢纽、效率、职业化和发展速度等。可见近年来上海的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已经与金融、商贸等共同成为上海的国际大都市重要名片。
二《报告》体现出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主要成效
1、“三个三分之一”:上海科技成果显示度显著提高
一是全国三分之一的顶尖科研成果由上海创造。2016年,上海科研人员共计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自然》和《细胞》上发表论文39篇,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
二是超过三分之一国家高水平科技奖项花落上海。2016年颁发的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3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上海牵头或参与完成的有9项。全年上海共有52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奖励,比2015年增加了10项。
三是全国三分之一的一类新药由上海研发创制。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的一类新药每3个有1个源自上海张江,张江新药注册成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3倍以上。《自然评论》杂志评出的2016年10个“中国出生”的全球明星药物中,有6个是出自上海或上海参与的研发成果。
2、“三个创新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加快显现
一是科技创新助推第二产业企稳回升。2016年上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0.8%,扭转了上年下降的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1.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7%,扭转了2015年的跌势。2017年上半年,上海在工业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3.9%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增长8.2%,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8%,实现了2012年以来最高增速,充分体现了上海制造业对投资拉动的依赖程度进一步下降,创新动力进一步凸显。
二是集成电路设计业成为产业龙头。2016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首次超过封装测试业,全年实现销售365.24亿元,较2011年产业规模实现翻番;2016年销售规模超亿元的设计企业达到49家,比2011年数量翻番。上海自主研发的集成电路装备战略产品首次进入市场,填补了我国产业链重要缺环。
三是信息、科技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领头羊。2016年,上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年增加值增长15.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第一次超过金融业,成为上海第三产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密切相关的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都超过15%。
3、“三个显著”:上海创新生态全方位优化
一是知识经济特征显著。2016年上海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76人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6.9%,全市每四个就业人口就有一人从事知识密集型产业。2016年,上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5.2件,同比增长25%;PCT专利(《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1560件,同比增长47%,均创2010年以来最高增幅。
二是创新创业环境优势显著。上海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力度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2016年全市享受扣除企业8926家,同比增长31.38%;减免所得税额117.42亿元,同比增长15.12%。2016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热度居全国之首,参赛小微企业和团队6921家,数量同比增长130%,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
三是创新辐射带动效应显著。2016年,上海向国内外输出技术合同额占比达到69%,向外省市技术输出成交金额同比增长89.6%,可见上海技术输出与服务全国能力显著提升。2016年,上海科技创新相关领域实际对外投资共计85.7亿美元,同比增长57.4%,超过全年上海企业对外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
同时,《报告》还分析建议,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要在培养引领行业、学科发展的顶级专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旗舰型创新企业、提升新兴热点技术领域成果快速转化能力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三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年度十大亮点
2016年以来,上海在发展新动能、主体联动、要素集聚、环境优化、开放辐射等方面表现出十大创新亮点:
1、上海吹响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号角。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方案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部署了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四方面重点战略任务。这意味着上海已成为全国创新改革试点最密集、最前沿的地区。
2、全国三分之一顶尖科研成果由上海创造。2016年,上海科研人员共计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19篇,占全国的26.4%;在《自然》(Nature)上发表论文15篇,占全国的50.0%;在《细胞》(Cell)上发表论文5篇,占全国的35.7%。
3、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增长。截至2016年末,上海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85049件,较2015年末增长21.5%;上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5.2件,仅次于北京,排名全国第二位。2016年全年上海发明专利授权量共计20086件,较2015年增长14.1%。
4、科技金融发展风生水起。2016年1-12月,上海披露信息的投融资事件共有727起,位居全国第二,涉及电子商务、智能硬件、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2016年,上海共有60家私募/风投投资企业成功上市,数量超过13-15三年的总和。截至2016年底,上海科创板开盘一年以来,挂牌企业已达102家。
5、创新驱动上海制造重振辉煌。自2016年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上海制造业扭转了下跌势头,走出了亮眼的回升曲线。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82.72亿元,同比增长0.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2017上半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013.30亿元,同比增长8.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8%。
6、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异军突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从此前的“黑马”,变为真正的第三产业发展“领头羊”。2016年上海该产业增加值高达1618.58亿元,增长15.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第一次超过金融业,成为上海第三产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
7、创新创业热度居全国首位。2016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共有6921家小微企业和团队参赛,是2015年的2.3倍,数量居各省市之首,占全国四分之一。2016年上海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体现出高科技、国际化的鲜明特点,参赛项目“硬科技“类占比为66%,超过五分之一的创业团队具有海外背景。
8、企业创新纷纷“扬帆出海”。2016年,上海企业实际对外投资251.29亿美元,同比增长51.7%,占全国14.7%,位居首位。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实际对外投资共计85.7亿美元,同比增长57.4%。全年上海企业共实施境外并购项目161个,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互联网等领域。
9、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成功“破冰”。2016年,经过市有关部门积极的探索、协调和实践,先后打通了科研成果作价入股过程中的公司注册、股权变更、税收优惠等关键环节,实现了全国首例成果转化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递延缴纳。2017年上半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为高校院所实施成果转化进一步明确了路径。
10、上海创新前景更加受到世界认可。毕马威于2016年9月至11月开展的全球技术产业创新调查中,来自15个国家的841位全球技术产业领袖认为,2020年上海最有可能成为仅次于硅谷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其理由包括金融、高科技、信息产业和城市生活魅力等。
四 《报告》编撰概况和主要内容
为把握科技创新与城市功能发展规律,研判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与发展的进程,为相关工作推进提供量化参考,2015年以来,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组织开展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的研究与编制工作,从2016年开始形成了一套体现科创中心框架体系,国际接轨、纵向可比、动态开放的指标体系。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力求发挥三方面作用:一是监测,以详实数据为支撑,切实反映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程。二是对标,以国际共性指标为标杆,与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中枢城市进行对标分析。三是引导,通过对指标的长期跟踪和前瞻分析,提出以数据为基础、面向战略发展要求的路径判断与选择依据,为政府提供引领创新发展的决策参考。
根据主流研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一般要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全球化的创新资集聚、配置和管理能力,能吸引全球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二是能产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涌现出有影响力的创新机构和人物;三是有创新创业友好的环境、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以及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四是能持续累积和充分发挥先发优势,率先实现转型发展,促进新兴产业涌现和壮大;五是对周边区域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扮演关键节点和枢纽角色,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合作。《报告》以创新生态视角解析测度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着眼于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创新环境吸引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和创新辐射带动力“五个力”,选取最能反映上海创新发展能力、地位与影响的核心指标,构建全面反映科创中心发展情况的指标体系,包括5项一级指标,共计32项二级指标。(见附表1)。
基于该指标体系,项目组以2010年为基期(基准值为100),采集了2010-2016年度各项指标数据,合成了各年度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并通过指数分析对上海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
2017年,项目组还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进程、要点和需求,首次开展了面向34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名全球创新专家的问卷调研。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研判分析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当前发展阶段与水平、国际影响力和未来趋势等。
附表1: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指标体系框架 (标☆为核心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创新资源集聚力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比 |
|
劳动力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 |
|
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 |
|
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 |
|
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VC/PE)总额 |
|
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 |
|
科研机构高校使用来自企业的研发资金 |
|
科技成果影响力 |
国际科技论文收录数 |
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数 |
|
PCT专利申请量☆ |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
|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占比 |
|
500强大学数量及排名 |
|
创新环境吸引力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研发加计扣除与高企税收减免额 |
|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标率 |
|
新设立企业数占比☆ |
|
在沪外国常住人口 |
|
固定宽带下载速率 |
|
新兴产业引领力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信息、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数量 |
|
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 |
|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 |
|
每万元GDP能耗 |
|
创新辐射带动力 |
外资研发中心数量 |
向国内外输出技术合同额占比☆ |
|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 |
|
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 |
|
财富500强企业上海本地企业入围数和排名 |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