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复活一只恐龙展:大型科普展览首次进入商场
■ 上海市社区创新屋创意制作大赛上的小选手
你去社区创新屋动手做一件小家具了吗?你观看过好玩有趣的科普微电影了吗?你曾参与上海科技节感受大都市的科学脉搏吗?在上海,有一种声音正在融入城市创新精神,有一种生活方式比吃喝玩乐更有趣更时尚,有一群来自不同领域,充满活力的人不约而同参与定义城市的创新内涵。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普”。
300多座科普基地,遍布16个区的83家创新屋,25家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100个实践点,300余家社区科普充电站......一张覆盖全年龄段、全时空,横跨各科学领域的科普网络已经在上海慢慢形成,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网中游”。
无关年龄 都能找到科普乐趣
如果你只知道上海人多车多商圈多,真是太out啦!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各种类型的科普场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国内都堪称首屈一指。
小乐,是一名家住五里桥街道的三年级小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去家门口的科普场馆兜兜转转:到公安博物馆里寻找警察威风凛凛执法中藏着多少个“为什么”;钻进民防科普教育馆里感受一下地震防灾,地铁逃生;去上海隧道科技馆探索上海是怎样建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地下世界”的。小乐妈妈对记者说,“周边的科普场馆里,走走转转,一次只需一两个小时,好玩好看的真不少!节假日带孩子去科技馆或自然博物馆,看宇宙看自然看科学电影,一泡就是一整天!”
像小乐家这样,平日转转街角的科普馆,假期里科技馆“一日游”,已经成为上海家庭亲子活动的“保留节目”。目前,上海形成了以2家综合性科普场馆为龙头,54家专题性科普场馆为骨干,273家基础性科普基地做支撑,类型多样、功能齐全,专业领域完备的科普教育场馆体系。为了深挖每一处科普教育基地的科学特色,市科委不断推进“一馆一品”建设,300多家科普教育基地各个有特色,处处值得玩。同时,各科普教育基地深入推进馆校合作,进一步提升科技场馆教育的针对性与可达性,着力激发青少年主动学习科学的热情。
如果说遍布全市的科普教育基地犹如科普网络“神经元”,那么深入社区服务中心和学校的社区创新屋、科普充电站、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等就是毛细血管,让科普不再是只是面向孩子们的“儿童套餐”,从青年白领到退休老年人,都可以从科学中找到乐趣。社区创新屋创立之初,就是想弥补市民不能在家“动手做”的空白。目前,上海16个区80多家社区创新屋,深入街道的社区服务中心。在这个100多平米的创新“工作间”里,车铣刨磨钳等工具一应俱全,木材金属材料常常更新,就连最新3D打印设备也配备整齐。许多年轻人、老年人闲来无事,纷纷走进创新屋做回“小木匠”,学做“小钳工”。62岁的王老伯已经是家门口创新屋的常客,每天送好孙子去上学就过来打发时间,“家里什么物件损坏,拿到这里借用工具修一修,很方便,也很有意义。”
科普清流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只有走进场馆、基地,创新屋才能沐浴科学之光,还是有点小局限。能不能在生活中,走过路过就与科普相遇呢?国庆节前,位于五角场的百联又一城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我为甲虫狂”主题活动。先观看一段甲虫科普视频,然后在杯子中倒水、加入石膏、搅拌,以勺子为模具做出昆虫的身体、插入塑料片做的昆虫腿……十几个憨态可掬的小孩子和家长们一道,在熙来攘往的商场里做起了科学小实验。这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与百联股份联合举办的“百联·自然趣玩屋”公益活动第一站,也是上海首个“科普进商场”活动,标志着上海科普从此成为商场品牌活动的一分子。
科学技术正切切实实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科普进商场”活动,是科普产业发展和商业展陈的模式创新。市科委主任寿子琪指出,“科普进商场”是科普生活化的有益尝试,未来将在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及科学普及等领域,根据社会发展新趋势和商业零售发展新特点,通过资源衔接、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商业零售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百联集团总裁徐子瑛告诉记者,市科委已经与百联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围绕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大主题,开展深度合作。专业的科普工作者也将走进商场,培训商场员工学习科普步骤和科学传播要领。然后,再由这些员工组成商场科普小队,保证“科普进商场”真正接地气。
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充斥着各种综艺、选秀、玄幻电视剧的荧屏上,正在涌现出一股久违的科普清流。由市科委、市教委和上海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少年爱迪生》节目,已经进行到第四季。每年经全球海选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独角兽”,已经成为全球“爱科学”青少年的一次盛会。去年,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少年创客汇聚上海,参赛作品涵盖物理、化学、工程、计算机等多个学科,节目连续两年荣获亚洲电视大奖最佳儿童节目提名奖。
今年,又有一档大型科学辩论节目《未来说——国际青年科学思辨会》登陆沪上荧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8所高校的辩论队,就当下最“烧脑”科学话题展开辩论:人类该不该寻找外星人?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智能吗?“冷冻头颅”延续生命你接受吗?……节目上线以来,创下的高峰收视率也接近2.5,在各类电视节目中表现抢眼。
“互联网+” 让科普更灵活生动
市科委正在打造完美贴合百姓生活圈的科普生态圈。截至2016年底,上海完成科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新一轮系统升级和网站改版,进一步完善“一库两平台”(即资源库、科普工作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架构。全年科普资源库完成入库单位600余家,注册科普信息员超过千名;编撰进库信息3.6万条,形式涵盖生活百科、公共安全、生命医学、科技发展等各个领域。
同时,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模式委托专业互联网机构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品牌推广,科普微电影、微直播、微视频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指尖上的科普”。2017年上海科技节期间,各网络直播栏目吸引了近200万观众。
在市科委持续推进下,“科普云”平台正在不断汇集、整合科普微视频等上海各类优质科普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科普服务。“互联网+”科普让全时空、全媒体、全领域科普成为可能。据统计,上海目前有各类科普人员约15万人,其中科普志愿者超过一半,科普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连年增长,兼职科普讲解员2016年增长近20%。
在上海,科普已经不再只是科技工作者、科普场馆的事情,各个领域有“科普心”的人才,各个行业有科学精神的机构,甚至有志于科普公益的个人,都可以相约科技创新,汇聚成上海科普大舞台。(记者 马亚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