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近日重磅推出《创业创新指数报告》,这是上海全市范围内首个建立和发布的双创指数。数据显示,以2013年作为基期,杨浦区“双创指数”从2013年的100.0上升至2016年的151.0,增幅高达51%。其中,2016年较上年增长16.5%,成为历年增速最快的一年。
此次发布的杨浦区“双创指数”还首次尝试用创新创业主体的感受来评估地区创业与创新环境,形成了杨浦区“双创指数”中引人注目的10个主观感受指标,为政府决策者们将来制定各种服务高科技企业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借鉴前沿评价指标技术
据了解,该“双创指数”的编制是在上海市统计局及杨浦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上海数喆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团队打造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指数的编制和研究工作大量借鉴了国内外前沿科技创新评价指标技术,日本的《城市竞争力指数》、美国的《硅谷指数》等都成为杨浦区“双创指数”的参照系。
记者翻阅“双创指数”报告发现,该报告中双创要素、双创环境、双创成果、双创影响力是构成“双创指数”的4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包括2到3个二级指标,共形成30个二级指标,构成“双创指数”的指标体系。该研究团队负责人谭继军教授介绍说,这4个一级指标之间以投入和产出关系作为内在逻辑联系在一起。其中,投入部分包含双创要素与双创环境,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影响着创新创业的形成;双创成果和双创影响力则构成产出部分,一个是硬实力,一个是软实力,让双创真正实现“叫好又叫座”。
杨浦区发改委副主任张天炜说,30个二级指标,大部分来自市发改委、统计局、科委、商务委、金融办、财政局、税务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等十几个政府部门的数据。与过去不同的是,课题组还采用了线下调查的方法。
主观感受指标来自电话访谈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杨浦区各类双创载体面积已达到162.3万平方米,科技型创业正成为杨浦区创业的典型特征。至2016年,杨浦区已初步建成各类“众创空间”61家,约占上海市总量的12%,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授牌9家,占全市的20.5%。
据了解,此次线下调查采用的是直面企业的方式,从企业管理者那里直接获取他们的真实感受,来评估创新创业环境。
据谭继军介绍,研究团队从杨浦区内1万余家企业中随机抽取500家企业作为样本,通过电话进行访问,每次访谈中提出10个问题,让企业负责人讲述自己的主观感受,最终形成了杨浦区“双创指数”中最引人注目的10个主观感受指标。
在双创评价方面,杨浦区企业对生活服务设施便捷、基础设施完善、政府办事效率的评价,选择“非常好”和“较好”的比例依次为72%、70%。由此可见,杨浦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创新创业便利度、提升城区整体环境方面得到了较高认可。
对区域创新有前瞻性意义
杨浦区双创成果的一些指标在报告中也很显眼:杨浦区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从2013年的8.65亿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12.96亿元,年均增长14.4%;2015年,杨浦区财政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高达7.13%,位列全市榜首;2016年,杨浦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89%,高于全市的3.80%。
近年来,杨浦区坚持坚持“三区联动、三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学产创城”。报告显示,这一发展思路的不断贯彻,对区域创新发展意义重大。2016年,杨浦区各类创新联盟共有4家,包括上海市杨浦区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复旦创新走廊产学研联盟、杨浦区物联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杨浦区众创空间促进会。杨浦区还与区内外包括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内的11所高校签订了新一轮区校合作框架协议,大量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以及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为杨浦区的双创工作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杨浦区科委主任王志俊告诉记者,在这份“双创指数”中,既可看到工作的成果,也能看到工作的不足和未来需要努力的地方。杨浦区将继续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科技园区”三级创新创业载体链,支持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软件、互联网教育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企业与世界顶尖创新资源实现对接,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全力激活辖区内的创新创业资源。(作者 吴苡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