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天下英才,如何科学合理“聚而用之”

   2018-03-15 文汇报
31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不断完善海外人才引进管理服务体系,引进海外人才数量大幅增加。图为张江高科技园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不断完善海外人才引进管理服务体系,引进海外人才数量大幅增加。图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张锁庆 摄

  人才,永远是全国两会期间上海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代表、委员们都赞同,但什么是“英才”,“天下”是哪个天下,人才怎么“聚”又怎么“用”才合理有效———这些问题大家几乎年年谈。今年会场又有一组新的声音,他们讨论的是,中国的硕士生多了吗? 现在的人才贵了吗? 人才评价制度还能更合理吗?

  ■研究生招不满,数量不够怎么大浪淘沙?

  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2017年计划招收研究生84.4万人,实际招收80.5万人。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发表审议意见时表示:“现在很多大学都觉得研究生名额太少,不解渴,结果到了年底总名额还有富余。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再分配?”

  中国硕士生、博士生数量不断增长,经常面临“泡沫化”的担忧。但丁仲礼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他说:“发展高新技术需要大量人才,人才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大浪淘沙,筛选出顶尖人才。现在,研究生指标都卡死了,很多新兴的高精尖专业招不到足够多的研究生,怎么培养领军人才?”

   ■引才不要太“重金”,也别把“重金”想得太可怕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事业和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是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常委、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寿子琪说,当下国内一些地区和部门重人才引进、轻人才培养,重人才规模、轻人才结构,重物质奖励、轻平台环境,重荣誉“帽子”、轻“所需”“所用”情况相当普遍。

  寿子琪认为,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在评价导向上,不光是给‘帽子’、给资金,还要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尤其是机构的考核评定,如果过多使用‘帽子’指标,就会变成无序竞争,反而对人才有害。”说到底,良好的干事创业平台和生态才是吸引和用好一流人才的法宝。

  不过,丁仲礼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不用把“重金挖人”想得太可怕,他说:“没有足够经费引不来好的人才,这对任何国家、任何单位都是一样的。不要认为它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情。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大家全部采取‘重金挖人’方式,可能会把人才弄得很浮躁,也会出现一些待价而沽的‘人才’。”

  ■要让本土人才享受“海归”同等待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向媒体提到一个故事,他指导过一位优秀学生,从研究生阶段就参与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的科研工作,是团队主力,但向上进阶的速度比较慢,至今仍是副研究员。王建宇提出的是很多人关注的国内人才与“海归”人才的“待遇差”。“国外引进人才,申请教授是垫底条件,还会给予落户津贴、启动经费等等。两种人才一比,待遇差距很大。”

  王建宇说,有国外专家问起量子通信卫星研制情况时说:“是不是你们团队成员都是从国外回来的?”意思是,能做这么尖端工作的人才一定有留学经历。但其实,“我们几项国际领先研究成果,比如量子通信卫星、克隆猴科研团队中,除了尖端的领路人,其他基本都是国内培养的人才。”不少代表附议,海外人才引进非常重要,但大批优秀本土人才也应得到重视,应该获得一视同仁的待遇。(记者 钱蓓)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