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雪龙”号船长赵炎平和小粉丝合影。来源/组委会供图(下同)
南极的冰天雪地有何科学价值、漫漫科考路又遇到哪些险阻……昨晚,2018年上海科技节科学+说迎来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团队成员,与市民交流南极科考、科学探索的第一手鲜活故事。记者也从现场获悉,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预计今年7月中旬启程,行程约70天。
南极没有四条腿的动物
今年4月21日,圆满完成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78项调查任务和22项保障支撑任务的“雪龙”号凯旋归来。对科学家而言,南极有何价值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院生介绍,南极冰盖平均厚度达2450米,最厚处达4800米。南极冰盖下是一块大陆。“南大洋汇聚了全球三大洋,企鹅是南极常见的动物,而南极磷虾这一品种生物量巨大,可达6亿至15亿吨。”李院生说,“南极没有四条腿的动物。”
南极对人类而言有何意义呢?李院生解释,南大洋上升流和南极底层水是全球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源。南极冰盖也储存了全球超过90%以上的冰体和70%以上的淡水,其变化对全球海平面有重要影响。“南极冰芯储存了过去气候变化的信息,是一个宝贵的‘档案库’,保存有地球大气样品,是重建气候记录,研究气候转型机制的重要载体。”李院生说。
图说:三位演讲嘉宾带来“南极归来”的精彩分享。
最奢望能吃上绿叶菜
从上海的“家”到南极要开多久,这是现场大小朋友都好奇的一个问题。“雪龙”号船长赵炎平给出了答案:25天。“从中国到大洋洲我们走的是商船的航线。之后我们必须穿越一个被称为魔鬼海域的地方——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这里没有大陆,常年刮着7级左右的强气旋。进入南大洋后,冰山就成了对‘雪龙’号的最大考验。”
南极可不像国内,有码头可以供船停靠,“雪龙”号是如何停船,将科学家们送上岸的呢?赵炎平给出了三种方式。“陆缘冰没结起来时候,我们就靠‘雪龙’号来撞冰,这时候是最安全的,就好像三明治一样,‘雪龙’号被冰夹在中间。在水深合适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抛锚。实在没有合适的地方,我们会机动停在开阔区域,通过小艇来摆渡。”
在南极科考,后勤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在南极常年站“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科考队员来说,最奢侈的就是吃上绿叶蔬菜了。“他们一年的补给都要靠‘雪龙’号来送,受制于冷藏技术,我们也只能带一些土豆、胡萝卜、白菜和洋葱,吃上绿叶菜几乎不现实。”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主任张体军说,“不过,长城站的科考队员已经掌握了无土栽培的技术,他们已经能自己种植一些韭菜、小番茄和西瓜,据说西瓜的味道还不错哦!”
相对于沿海的两个站,位于内陆的“泰山站”和“昆仑站”是夏季科学考察站。为这两个站送补给可还得多花一番功夫。“我们要开着雪地车送过去,从‘中山站’到‘昆仑站’大约1250公里,雪地车时速在12至15公里,一般要开上十七、八天才能送到。”张体军说,“这可是最艰险的‘自驾游’了。”
图说:科学+说吸引了不少市民。
即将开启新征程
科学+说的现场,三位演讲嘉宾也带来了好消息。据赵炎平介绍,“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将在明年下水。今后我国科考将组成编队。“‘雪龙2’号和‘雪龙’号各有侧重,‘雪龙’号有很大的货仓,还将承担补给运输的重任。‘雪龙2’号破冰能力更胜一筹,在之后的编队中,将由‘雪龙2’号在前开道。”
此外,中国北极黄河站2018年科学考察于近日拉开帷幕。根据任务安排,考察队员将于5月至10月分10个批次赴站开展工作,最早一批队员将于明天抵达北极黄河站。“本年度考察将完善北极观/监测网,通过多学科联合观测,开展业务化观/监测和科研工作。”李院生介绍。另据了解,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将在今年7月中旬启程,预计考察时间在70天左右,主要通过北冰洋中央区域。(作者:郜阳 )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