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方形、圆筒形电池有着固定的形状和外壳,且电解液有污染环境的风险。如果有一种新型电池,既能够像手表、衣服那样可穿戴,像书画那样装饰,其中的电解液也没有环境污染的风险该有多好。这个设想,被杨浦区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应届高三毕业生夏舒航变成了现实。在刚刚结束的 2018(第七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暨 “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上,夏舒航与队友们合作,获得了一等奖,她个人提交的题为《柔性可穿戴会呼吸的书法电池》论文还获得了此次青博会青少年科技成果展示项目三等奖。
在这个“科创小达人”眼里,科技创新就是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改变生活的细节,让生活更加美好。
科技创新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夏舒航的父亲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课余时间,夏舒航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泡”在爸爸的化学实验室里。从初中一年级开始,脑海里有了科创萌芽的夏舒航就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她发现,传统电池不能随意改变形状,不够美观,还存在环境污染风险。在学校老师和父亲的指导下,她尝试科学利用铅笔写字过程中机械滑动所产生的石墨烯作为导电体,并采用硫酸锌中性溶胶凝胶作为无毒无污染的电解质,设计出尺寸和形状灵活,可穿戴、可装饰的新型环保电池。
今年“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是一场主题为“一带一路——创意桥梁”的模型建造比赛。共有来自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9支代表队参加比赛。夏舒航作为团队负责人,与四名复旦二中小伙伴一起组团参赛。决赛场上,几名初中生设计了一座“中孟友谊之桥”,赢得了评委的最高赞许。
中学生做科创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动手能力强、对科技创新孜孜以求,是复旦二附中科技辅导员胡金毅对夏舒航的评价。作为此次青博会的指导老师,胡金毅感触颇深的是,夏舒航在创新课题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书本之外,她的团队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现在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跨学科的创新课题,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方法。”
夏舒航的父亲、复旦大学化学系教师夏永姚十分支持女儿参与科技创新,他认为,中学生做科创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课题的创新点在哪里,课题思路如何设计,如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课题报告的科学范式,都是孩子们应该了解和体会的。”夏永姚看到了女儿的成长——为了完成课题,前后一年多时间里,夏舒航每个周末都有半天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如今,夏舒航不仅掌握了万用表等基本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更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学生创新活动需要更宽广平台
这并非是夏舒航与科学创新的 “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复旦二附中,七八年级的学生每年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完成课题研究;平时的探究课中,学生们也几乎每个月都有机会参与短探究。“初一时我就研究了与‘梦’有关的课题,虽然课题因为多种原因没有完成,但享受过程和感悟氛围,才是课题探索的初衷。”夏舒航回忆说。
复旦二附中校长杨士军表示,学校教育理念鲜明,即“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为此,学校提出了要帮助学生做到“五个多”:读的书比别人多,听的讲座比别人多,参观访问比别人多,参加的社会实践比别人多,经历的创新活动比别人多。
“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和活动成为了培养的载体。”杨士军介绍说,以探究性课题活动为主线,学校出台了诸多配套跟进措施,成立了校内外的创新指导团队,并和复旦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上海市显微学会材料分委会、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签约,成立校外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搭建更宽广的平台。(记者 张鹏)
在这个“科创小达人”眼里,科技创新就是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改变生活的细节,让生活更加美好。
科技创新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夏舒航的父亲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课余时间,夏舒航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泡”在爸爸的化学实验室里。从初中一年级开始,脑海里有了科创萌芽的夏舒航就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她发现,传统电池不能随意改变形状,不够美观,还存在环境污染风险。在学校老师和父亲的指导下,她尝试科学利用铅笔写字过程中机械滑动所产生的石墨烯作为导电体,并采用硫酸锌中性溶胶凝胶作为无毒无污染的电解质,设计出尺寸和形状灵活,可穿戴、可装饰的新型环保电池。
今年“明日科技之星”国际邀请赛是一场主题为“一带一路——创意桥梁”的模型建造比赛。共有来自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9支代表队参加比赛。夏舒航作为团队负责人,与四名复旦二中小伙伴一起组团参赛。决赛场上,几名初中生设计了一座“中孟友谊之桥”,赢得了评委的最高赞许。
中学生做科创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动手能力强、对科技创新孜孜以求,是复旦二附中科技辅导员胡金毅对夏舒航的评价。作为此次青博会的指导老师,胡金毅感触颇深的是,夏舒航在创新课题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书本之外,她的团队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现在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跨学科的创新课题,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方法。”
夏舒航的父亲、复旦大学化学系教师夏永姚十分支持女儿参与科技创新,他认为,中学生做科创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课题的创新点在哪里,课题思路如何设计,如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课题报告的科学范式,都是孩子们应该了解和体会的。”夏永姚看到了女儿的成长——为了完成课题,前后一年多时间里,夏舒航每个周末都有半天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如今,夏舒航不仅掌握了万用表等基本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更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学生创新活动需要更宽广平台
这并非是夏舒航与科学创新的 “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复旦二附中,七八年级的学生每年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完成课题研究;平时的探究课中,学生们也几乎每个月都有机会参与短探究。“初一时我就研究了与‘梦’有关的课题,虽然课题因为多种原因没有完成,但享受过程和感悟氛围,才是课题探索的初衷。”夏舒航回忆说。
复旦二附中校长杨士军表示,学校教育理念鲜明,即“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为此,学校提出了要帮助学生做到“五个多”:读的书比别人多,听的讲座比别人多,参观访问比别人多,参加的社会实践比别人多,经历的创新活动比别人多。
“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和活动成为了培养的载体。”杨士军介绍说,以探究性课题活动为主线,学校出台了诸多配套跟进措施,成立了校内外的创新指导团队,并和复旦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上海市显微学会材料分委会、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签约,成立校外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搭建更宽广的平台。(记者 张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