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具备了飞行能力,我们的身体结构会发生哪些变化?野驴的祖先有五个脚趾,为何现在仅仅保留一个脚趾并进化出蹄呢?9月4日,上海科技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把课堂搬进了博物馆,邀请杨浦区二联小学和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的师生们共同参与了一场特别的“开学第一课”。
不用来自博馆,也能享受到同样的课程
“真是太有趣了!我用放大镜仔细看了鸵鸟和猫头鹰的羽毛,还通过触摸,感受了它们不同的质地。”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丁炜烨话里透着兴奋。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丁炜烨和同学们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了鸟类是如何适应飞行的。“鸵鸟的羽毛软而蓬松,飞的时候阻力太大了,猫头鹰的羽毛简直是密不透风,更容易飞起来。”
如果我们像长颈鹿那样走路,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同样来自育才初级中学七年级的学生张诗娴拿到了一张“体验学习单”。在问题的导引下,她仔细地将长颈鹿骨骼和人类的腿骨进行了对比。“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动物的脚趾,现在知道了,由于生活环境的需要,野驴原先的脚趾逐渐退化了,只剩下了原先的第三趾。”
本次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的“开学第一课”是上海自然联盟发起的一次特色教育活动。它依托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原创教育品牌“自然趣玩屋”,旨在将联盟场馆优质的课程教育资源推广到全市中小学生的课堂中。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崇明生态科技馆、上海科学节能展示馆、上海植物园、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东方地质科普馆、钱学森图书馆、上海纺织博物馆、梦清园苏州河展示中心10家场馆分别与10所中小学校共同实施“开学第一课”。各家场馆授课内容均为获得上海自然博物馆授权开课的博物馆课程,这意味着今后学生们不用来自博馆,在就近的“自然联盟”场馆内也能享受到同样的优质教育课程。
馆校合作,开发了97份校本课程
“工业4.0时代,我们来了”,这是上海科技馆“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来自杨浦区二联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到馆内的3D打印创客教室,在上海科技馆科学老师的指导下用计算机设计打印开学小物品,亲身感受工业4.0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成果。
上海科技馆将品牌教育活动“达人带你逛”的特别节目科普相声带到了“开学第一课”。两组达人分别带来作品《智能制造》和《新四大发明》,通过幽默的诠释,让同学们捧腹大笑,乐有所学。科学现场秀表演《压力山大》,把生活中的压力现象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同样赢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自然博物馆管委会主任顾庆生表示:“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我们希望形成创新的科学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上海自然博物馆自2016年起在市教委支持下开展馆校合作,已与全市147所中小学校签约,培养了196名“博老师”,合作开发了97份以利用自博馆展教资源为基础的校本课程方案,其中30份方案已纳入到签约学校开课计划中。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