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角一边就餐,一边通过桌上的“平板电脑”看视频,这一场景出现在1968年上映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不少人认为是iPad的创意来源。今天上午,在上海科博会的两场活动中,科幻大咖和中科大教授都现身上海展览中心,与公众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科幻作家韩松、江波在“科幻大咖话科幻”活动上,讲述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科幻和科技有什么联系?在江波看来,科幻区别于玄幻、魔幻,在现实生活中大多能有所追溯。有人说,科幻作家是未来生活的“泄密者”,他们通常也是科学爱好者,从大量科普作品中汲取营养、积蓄力量。“科幻依赖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前沿突破,科幻作品中的事物能成为现实,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
“您觉得科幻小说的意义是揭示人类社会还是揭示未来世界?”现场一名科幻迷问道。“科幻小说既有对于未来世界的揭示,也有对于人的关注。我认为其本身是文学作品,主要还是对于人性的揭示。”韩松说。不同于刘慈欣在《三体》中对未来科技淋漓尽致的表达,韩松去年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的作品《驱魔》讲述的是鬼魅般现实。时刻审视社会,让他获取了大量科幻创作素材。
机器产生自我意识,被视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一道坎,而韩松却在现场“脑洞大开”:“未来,机器拥有自我意识极有可能实现。”这一番言论是基于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算法越来越复杂,人们已经不能清晰地看到机器运算的脉络,这一过程就像处于“黑箱状态”,开始变得难以预测和理解。“这一过程中,机器极有可能生成自我意识,成为新的生命体。”
机器的智能化离不开对大数据的分析处理,这对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另一场“人工智能与未来生活”对话活动中,中科大教授陈宇翱向观众介绍了量子科技在未来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要实现无人驾驶,就需要汽车与汽车之间的数据相互连接,这要求计算机的计算量更为庞大,同时对于定位的精准度也有更高的要求。”陈宇翱说,量子科技的发展将推动实现无人驾驶。目前,量子科技主要应用于量子计算、保密通信、精密测量三大领域。车载雷达识别的精准度目前只能达到米级,而量子精密测量的精准度能够达到毫米级。
在数据处理方面,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态的叠加性质,相比现有计算机运算单位比特只有0和1这两种状态,量子计算机中可以处在0和1的叠加态上。如果操纵100个量子,其计算能力可能比“天河二号”快上百亿倍。“天河二号”需要用100年计算的难题,量子计算机只需0.01秒。有科学家预测,在公共交通领域,量子计算能迅速对复杂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道路拥堵。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