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峰会上,参会青年科技人才分享研究成果、展开跨界碰撞。本报记者 袁婧 摄
年轻人最需要什么?今年浦江创新论坛首次设立 “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昨天21位平均年龄只有37岁的青年人才畅所欲言,这些青年科学家或者创新创业先锋,最需要的是“机会”。他们的发言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给年轻人机会,他们将还你惊喜。
“创新有两条路径,一是交叉,二是深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做出自己的东西,他们闯入了‘无人区’,带来的成果让我惊喜。”这是已经不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对年轻人的看法。站在昨天讲坛上的,确实正是已经闯入“无人区”的年轻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是论坛的第一位嘉宾,去年他获菲涅尔奖时,年仅36岁,他和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率先证实了盲量子计算的可能性,这一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论坛上,陆朝阳透露,他对量子计算有自己的规划——在两三年内,超越当下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站在讲坛上,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刘真看上去一脸“天真”,但他所在团队用体细胞成功克隆出的克隆猴 “中中”“华华”,打破了国际上认为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根本不可能”的“断言”,成为上海创新在“无人区”的最有力注脚。
数据显示,35岁前后是科研工作者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的创新黄金期,而昨天亮相的年轻人代表着当下的群体,除了这个年龄段的共性以外,还有时代赋予他们的雄心、初心和责任心。
吴甘沙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第一位“首席工程师”,现在是驭势科技首席执行官,正致力于让无人驾驶汽车走进人们生活。“无人驾驶的未来是没有方向盘。”他带领团队仿造熊猫的样子设计出一辆没有驾驶室的汽车,整个车厢放置着半圆形的沙发,这一设计获得了红点设计大奖,这也是唯一一台国内获此殊荣的无人驾驶汽车。
2013年,当3D传感这片领域尚悄无声息时,黄源浩选择回国创业,并立下“不做第一就没有意义”的誓言。现在,他的公司已是继苹果、微软、英特尔之后,第四家能够量产消费级3D传感器的企业,未来,他要让所有终端都“看懂”世界。
“上海市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非常深刻,对产业布局得非常精准,他们是真心帮助科学家成长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合刃科技创始人王星泽说。29岁的他,是这次论坛嘉宾中最年轻的一位。因为看好上海,他将公司的一个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希望能够与这座创新之城共同成长。
“对青年科学家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延峰有感而发:当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风起云涌,产业处处充满机会,年轻人是时代的弄潮儿。(记者 沈湫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