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海要为科创英才搭建最好平台

   2018-11-01 劳动报
28
核心提示:  国家竞争能力的核心是科技和人才。在昨日开幕的2018浦江创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一
  国家竞争能力的核心是科技和人才。在昨日开幕的2018浦江创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科研创新机制不足,激励不到位,在基础研究中投入尚缺。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长弗朗克·维尔切克则指出创办顶尖实验室,让人才吸引人才,把成功的国际科学合作模式复制到上海。

  把人才激励“绑定”产权

  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7位,是跻身全球20强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可以说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是和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王一鸣认为,我国的科技创新还存在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首先,我国科研面临高端领军人才数量不足。而且受体制机制约束,对科研人员激励措施不到位,创新难以获得相应回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积极性。

  他认为,产权激励是最好的激励。“虽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高的可以到50%,有些地方规定75%,但是产权激励就好比分地,而奖励好比是分粮食,分粮食好还是分地好,改革不早就证明了吗?目前我们要探索落实产权激励政策,特别是要明确和细化职务科技成果股权与激励对象方式、条件和程序,使这些政策真正能够落地,激发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美国1980年颁布的《拜杜法》、英国修订的《发明开发法》、瑞典的“教授特权制度”对这些国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但可以摸索、改变、完善,积极突进科技成果初始权利的分配改革,”王一鸣说,目前,上海、重庆、成都,以及浙江等地均有尝试。

  “在所有科研创新中,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占比,长期以来在5%左右,远低于英国美国15%-20%,”他说,由于原创前端环节不足,科技储备有所欠缺,不少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王一鸣提到,曾有人戏言这一现状,“在个别研究领域,我们还是在别人的地基上建房子。”

  顶尖实验室集聚优秀人才

  “现在科学发展有着悠久历史,人类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发明,并且建立了很多成功的研究机构和组织。”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长弗朗克·维尔切克表示,尽管科研成果是不可预测的,但他依然能识别一些它能够赋予创造力和研究成果的要素。“首先,把优秀人才聚拢在一起,这些人才之间最好是互补的。”他强调要让科学家负责科学,让科学家来最终为科学说了算。因为,只有科学家才能做出最好的判断,看哪些科研成果是有希望的,哪些研究方向是有机会的。

  “加尔文实验室,是创新源头和基础科学研究之地,数十年来基于剑桥大学施展着强大的影响力,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实验室当中参与实验,也可以看到一代代的杰出科学家,从电磁学理论到核物理、生物学、结构化DNA研究,都是来自于加尔文实验室。”他认为,一些全球顶尖科学实验室的成长,并不总是慢慢积累,缓步前行的。“一个实验室一旦招募了好的科学家,就会有更多优秀科学家慕名而来。”而且,从技术问题当中获得的灵感也可以吸引一大批科学人才,潜心钻研不断成长。

  维尔切克表示,李政道研究所已经成为浦东张江科学城项目的一部分,得到上海交通大学帮助。在建造过程中,吸收了哥伦比亚大学和剑桥大学在建造实验室方面许多灵感。“我们期待把科学家成长和科研机构发展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中国,同时把很好的国际科学合作模式复制到上海。”

  众创空间“马太效应”显现

  那么,如今上海的科创环境是何状况呢?目前上海众创空间超过500家,成为国际创新资源集中地。

  昨日发布的《上海市众创空间发展白皮书》显示,众创空间数量在2015-2016年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两年间成立的众创空间占比达到49.1%,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2017年开始上海市众创空间发展的“马太效应”开始显现,随着行业洗牌,资源逐渐向头部企业聚集,最终将渐渐形成强者越强,弱者淘汰的局面。

  与2016年相比,2017年众创空间300万以上收入的占比提高了16.2个百分点,综合服务收入占比增加12.3个百分点,这说明上海市众创空间的盈利模式和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目前大部分众创空间仍存在专业人员和导师配备不足、帮助企业融资能力弱、依赖于政府资助而自身竞争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未来亟需提高专业化运营水平,从而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性盈利的经营模式。(记者 王嘉露)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