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开始,我有幸从宁波慈溪到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市科技人才发展中心)挂职学习,先后在中心所属的资源管理与服务部、数据管理部等部门工作,参与承担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科技券跨省使用实践课题、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建设、“GES(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创业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等工作的部分任务。同时还利用双休日等时间,拜访了几十位在沪慈溪籍人才,请教慈溪人才科技工作全面接轨上海的路径和方法。
“我们要把你当成自己的员工来用,给你压担子、下任务。”这是报到第一天,挂职单位的几位领导给我提的要求。报到后的第二天,连房子还没租好的我,就被通知参加当天下午的中心半年度工作交流会议,听取各部门的工作汇报和分管领导的工作思考。通知我的时候,挂职单位主要领导还半开玩笑地说:“我也刚来,是第一次完整地听,你跟着我听。有个任务,就是你要思考,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慈溪能否作为沪浙、沪甬科技和人才资源合作的一个示范点?如何做、怎么做,你要提出来。”接下来的几天,我还参加了系列调研座谈,通过“以会代训”、领导“传帮带”以及自己学习琢磨,完成了“上岗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迅速调整了“生物钟”,习惯了中午不午休、“便当会议”等工作节奏,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上海人才科创资源向长三角开放共享的积极态度和现实需求。
组建跨部门的工作小组进行任务攻坚,是挂职单位的一项优良传统。刚熟悉业务不久,我就被编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推进小组当中。上海是科技资源的“富矿”,不仅拥有丰富的高校、科研机构资源,还建成了研发基地资源数据库,汇聚了上海500多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研发基地资源。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不是打造上海科技资源共享的“扩大版”,而是要打造“升级版”,要在体制机制、运行模式等方面创新升级。在参与小组讨论和工作推进过程当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单位的团队精神,我们称之为“大雁文化”,就是在团队中的每一位同志都要参与进来,就像大雁结伴远行,要形成雁阵,一个都不能掉队。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从上海市科委争取到了专项资金,我们提出的科技资源“分布式管理、集中化展示”与月度会面机制得到苏浙皖兄弟单位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并通过“浦江创新论坛”和“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共享论坛”的签约活动,推动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质性启动。
服务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是人才科创资源开放共享的初心和落脚点。为了进一步拓宽上海与慈溪两地人才科创资源的联通渠道,让慈溪的企业更好地了解上海科研机构、更加有效地依托上海人才科创资源来加快转型发展,挂职单位领导让我策划一场推进会。活动准备时间很短,从任务交办到成行只有十来天时间,但活动开展得如此顺利、资源供需双方的热情如此之高,倒也出乎我的意料。我们根据慈溪产业特色挑出的8家研发基地,都给予了热烈回应,其中上海轻工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还临时取消其他行程,自行驾车赶赴慈溪,就是要把握15分钟的路演机会亲自介绍。推进会结束后,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20余家慈溪企业联系对接上海研发基地,其中有一家做紧固件的慈溪企业还抛出了每年30万元的检测服务需求订单,希望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推进会当中,还举行了沪慈科技券互联互通签约和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慈溪服务驿站授牌仪式,努力架设起沪慈人才科创资源互联互通的“跨海大桥”,让更多慈溪企业享受到上海的人才科创资源。
推进会结束不久,我就急匆匆赶到新部门报到,加入“GES创业类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小组当中。挂职单位正在大力建设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和“GES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建立了覆盖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等全部333个二级学科领域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数据库,筛选出25万名高层次科技专家的信息数据,到明年还要再新增10万名专家的信息。专家信息库的最大价值不是储存,而在于应用。这些天,我和同事们围绕“GES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在慈溪人才评审中的应用、依托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数据库帮助慈溪建立重点产业的“人才地图”和“引才目录”等课题,进行紧密沟通。明年1月初,我们还将邀请上海市科委创业中心的相关领导一起赴慈溪考察创业创新环境、人才孵化平台和在孵项目,希望通过建立“双飞地”(即慈溪在上海建立“研发(孵化)飞地”、上海在慈溪建立“产业化转化飞地”)的形式,来推动部分高端人才项目在上海研发、到慈溪产业化,打通高端人才资源双向流动的“通道”。
挂职时间过得很快,短短几个月中,我深刻感受到上海对人才科创的高度重视,以及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后,上海人才科创资源向长三角地区辐射的高度自觉与使命担当。“一桥飞架南北”,慈溪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改革开放之初慈溪工商业的先发优势也得益于上海“星期日工程师”的智力支持。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中,慈溪更要把握、用好长三角人才科创资源开放共享的新机遇,做好人才科技全面接轨的新文章,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保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